财富流是一个模拟真实人生,玩家通过不同投资选择最终实现财富自由的游戏过程,对想提升财商的朋友是一个很好的熟悉方式。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对游戏过程有些了解,因此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奔着快速出圈,进入财富自由的极乐世界而去的。
游戏上半场,也即35岁前,一切都挺顺利,好运气加上之前规则的熟悉,被动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很快由最初的7800元,逐步缩小至3500元,也即意味着我只用再找到一、二个大点的房地产或企业投资项目,能弥补上大于3500元的被动收入差额,我就可以如愿进入财富自由的极乐世界了。
前景一片大好,时间尚且充足,正常我只用耐心等待想要的项目出现即可,却不想接下来2个不经意的决定,却将游戏中大好的人生一下子带入到了恶性循环,让本来有先发优势的我,最终不但成了5人中唯一一个没有出圈的人,更惨是最后竟还滑落到了逆流层而不得安生。
好的结果确实鼓舞人心带来正向启发,比如皆瀚的冷静沉着步步为营、云龙的气魄与戏剧性人生、刘杰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文婷的胆大心细和最终爆富。
相比我自己游戏中不那么好的结局,刚开始是会有些气馁,但冷静下来复盘沟通,确实是多了一个反省自身的绝好机会,正如游戏后吃饭沟通中,教练宛不大所说的那样,这个游戏就像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很多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如果愿意把它当作一个了解自己的点来深挖,或许真可以成为一个通向自己的内心之井。
仔细回顾我这2个关健性的决策点,决策当时的起心动念,决策后的心态变化,再接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确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影响它们的最终往往都来自相同的模式或故事。
错误决策一:盲目结婚
游戏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实现被动收入大于支出,从此不再为钱而出卖自己时间,站在游戏的角度,游戏中结婚会带来另一半收入,但同时也会带来另一半的支出,而唯独不会带来被动收入,但提高被动收入却是达成目标的核心所在。如果在自己青年刚起步收入很小时,通过结婚获得收入增加现金流,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的错误就在于,当游戏中自己已经35岁,且每月己有1万多现金流,十几万存款,收入不算低的情况下,我当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想办法买资产增加被动收入才对,再去通过结婚增加收入,带来更多支付显然是即没必要,也不明智的。特别最结完婚收完热闹开心的份子钱后,一计算我被动收入与支出间的差距值,发现竟由原来3500的缺口一下子增至15000元的缺口时,整个人真有种想哭晕在桌子下的感觉,这婚结的真是欠大了。
那当时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明智的选择呢?一方面当然有对规则经验不足的影响,但重要的可能是决策模式上的错误而导致的一连串结果,大部分人决策可以分为二种模式:思考型和情感型。思考型重客观、原则和逻辑,而情感型则会以人的体验、情绪、感受作为判断依据。
那我属于那种类型呢?之前我一直自认为是思考型,毕竟理工男嘛!但当细想这个结婚决策过程时,我才不好意思的发现我可能是一个情感型的,因为很明显当时在全场大家都结婚,唯独我没结婚且起哄的玩笑氛围下,我竟一时冲动也做出了结个婚的想法,完全没多考虑这对我目标达成究竟有没有帮助。
可能有人会说,你会不会只是因为这是游戏不重要才表现出情感型呢?我确实也有这样的反思,于是我回顾了最近一、二年做的几项不太满意的重大决定时,发现其中情感因素影响的比重确实占比很重,就拿去年年底深圳买房这件事来看,最终做出在龙岗买新房的决定,其中很大部分来自家人和亲戚的影响比较多,因为在这之前我确有比较认真的想过,想去离市中心更近的位置买个小房子,一来升值更有保障,二来可以租出去减轻还贷压力。如今房贷,装修,加之疫情对生意的影响未知,在现金为王的当下,再对比这个决定,显然买二手房是更优解,不但能免去装修的现金消耗,更重要的是能带来被动房租收入,离现实中的财富自由也会更近一步。
在如此重大的决策面前,我竟真是感情型决策模式呀!有些难为情,但还是得直面呀!唯有接受它,才可能迎来下一个更好的开始,同时因为对自己决策模式了解了,下次再做重大决定前,一定让自己多冷静下,多问自己几句:我是在用情感做决策呢?还是在用理性做决策呢?那个的比例更重点?,相信长此以往的改进,自己在重大决策上一定能比之前做的更优更好。
错误决策二:高杠杠投资
当游戏进入后半段45岁左右,因为前面结婚导致的被动收入与支出之间差额的增大,一时又没法主动离婚,因此我急需一个被动收入超过1万以上的大项目来弥补这个差额,但几次等待之后仍然没有大项目出现,时间越过越快,快55岁了,内心越来越急燥,最终自己好不容易看到隔壁云龙拿到了一个被动收入有10000元的12套公寓项目,于是急急忙忙就加足杠杠贷到足够首付买下了这个项目,内心畅想着被动收入很快就会大于支出了,但不想,一计算发现18万贷款每月利息10%,每月光利息就要支出1.8万,心一下又晾了,历史又一次重演了,被动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缺口再一次反而变的更大,由11000元直接变到29000元了。
这次的错误,值得反思的不在于历史的再次重演,而在于当达到55岁时,场上伙伴中有钱人越来越多,大家早早就玩起了互帮互助,相互借力出圈的合作方式了,而我对此却全然没有感觉,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泥潭里独自思索努力,如果不是锴瀚伙伴的提醒,告诉我可以向另一位富翁借钱还了那18万的负债,尽快砍掉那1.8万的支出,我可能真会觉得此生无望了。
这种想法对我冲击挺大,因为在之前观念中,更多会以竟争的心态来看待游戏,一是觉得合作不可能,二是觉得借钱出圈体现不了个人能力,一种强烈的想证明自己的心态在作怪,但其实反观现实生活中,越是做大生意的人,反而越是擅长合作,正如云龙伙伴在40岁开启第二人生时所说的那句话一样:40岁了,之后就要靠合作赚钱了啦! 说实话当时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是有些诧异的:靠别人,靠的住吗?
这个反应其实很好的反应我思维上一个盲区,“靠别人,靠的住吗?”,细想这个问题,直观上确实觉得靠不住,特别是如果大家都刚出社会,都没什么资源,自身难保时,靠别人是行不通的,直接抱有钱人大腿,如果别人跟你非亲非故,对你又不了解,没有信任,那也肯定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我们那时间放长,等到我们35或40岁后,身边认识的人,跑出圈的有钱的人确实会多很多,大家相识那么多年有了信任基础,你想要的钱或资源也许在他那里就是九牛一毛,而刚好他事件是你能做的,靠这种有信任有资源的朋友,确实还是靠得住的。
最近刚好在一本书上有看到雷军写的序,里面有总结他的几大创业真言,其中特别提到的一条就是:中国是人情社会,要学会广接善缘。我想这里广接善缘也就是尽可能跑在时间的前面去建立这种信任沉淀,因为信任最没法一触而就,但只要环境不差,年龄越增长,身边出现有资源有能力牛人的概率只会越来越大,合作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多。
回想我自己,因为打小内向的性格,对社交有些回避,习惯了凡事自己解决,特别16年来深圳做生意后,网络不用跟人多接触的销售方式很适合我,工作上需要的技能也全部是靠自己,需要什么学什么,从电机原理、机械结构、PS图片处理、网店运营推广、电子电路、PCB板,编程等一路学来,最终误打误撞,做出了一些自己的差异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内心越来越感觉个人时间精力的不够用,如果想做大,走出去跟更多技能互补的人合作,才是更长远的发展之道。
游戏让我们有机会站在终局往回看,游戏中随着时间年龄的推演,越往后钱真的越来越不重要,时间精力反而变成了能否出圈的关健所在,而这个时候你如果刚好有精力缺钱,而对方刚好缺钱少精力,双方合作出圈必将是共赢的最优解。
因此如果终局里合作才是那个最优解,那么身处当下此刻的我们,也正是为未来合作种下种苗的最佳时机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