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课程备忘录《别在全能控制的游戏里与孩子交流》
我前几天在朋友圈看过一张图,小象问大象,河水深不深?大象说,非常浅。当小象下到河里才发现,河水几乎没过了它的头顶,它只有高高举起鼻子才幸免于难。而河水,的确只淹到大象的腿部,对于它来说很浅。
我们看到大象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忽视了小象的经历、年龄、形体、体力等,与大象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而在现实生活里,大部分的父母也跟大象一样,惯性地使用自身固有的经验,去思考孩子遇到的困难。
因此,父母难以理解到孩子的真实体验,甚至因为难以共情,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判断,最终因为误解而斥责、惩罚了孩子。
在近期接触到的11岁小女孩的案例里,她的母亲明显地表现出共情无能。小女孩的性格真诚开放,面对陌生人也乐意交流。在为自己写作业的效率打分时,孩子的思路很清晰,在家里写作业的分数打得比较高,达到了80多分,而在学校里写作业的分数就要偏低些。
孩子细腻地把握到了自己注意力转移的状态,在学校里同学们的嬉笑打闹,对她的干扰影响比较大,写作业也会变慢很多。
但当孩子的母亲进来后,对孩子的评价存在很多误解,特别在点评孩子的表达能力时,母亲毫不客气地说:“她和我讲话的时候,虽然我能听懂她在说什么,但是我觉得以她那样啰啰嗦嗦的话语,别人肯定听不懂她想说什么。”
偏偏这个评价,与我们体验到的孩子表达能力良好、清晰明了,有着天壤之别。
当我们说到孩子为自己写作业的效率打分时,母亲接过话头说:“是不是她故意给自己打很高的分啊?”我们当即愣了愣,一方面来自于母亲的突然打断,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母亲那种“我早已看穿一切”的洋洋得意。
辅导老师T告诉这个母亲,“恰恰相反,她对自己的判断很准确,在家里的分值高,在学校里的分值低,而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值,她也清晰地告诉了我们。”
母亲的自信没有得到回应,就尴尬地笑了笑。T继续对她说,“孩子为自己打分比较高,你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其实恰恰相反,为自己打分高是一件好事。这代表着孩子内心仍旧有荣誉感、好胜心,这种荣誉感会激发着她去努力,争取到更好的成果,借此获得社会认同。”
从母亲对孩子的两次误判里,我们可以看到母亲身上那种夸大的、全能控制感,她认为她是最熟悉女儿的人,因此女儿的一切都尽在她的掌握中,最终却发现事实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
想象,这也是很多家长都容易掉进的陷阱。因为不理解,所以只能靠着想象来帮助自己试图解释孩子的行为。
一旦发现孩子在写作业时走神,很多家长就靠着自己的想象去判断,“他肯定是偷懒,不想写作业!”、“她肯定是没好好听课,所以不会做!”这些想象如果变成了抱怨、训斥、打骂……那么孩子将会对无法体会到她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内心也会生出攻击父母的一股能量。
但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强大的,那么孩子只能将这股富有攻击性能量,投射到没有威胁的、又与父母是同一战线的事物上,比如学校里的老师、去学校里学习、完成家庭作业就是一个个非常好的转移载体。因此孩子拒绝去学校,或是更加厌恶写作业,他们拖延、不写作业,甚至以把作业撕掉、丢掉等方法,以攻击学习任务的方式,间接地对父母进行报复。
遗憾的是,当父母发现孩子更加恶劣、拒绝写作业的行为后,他们压根想不到原来孩子对作业如此恶劣的态度,实际上与自己对孩子的共情失败息息相关。
他们还是继续在孩子写作业的态度上找原因,继续以打压的方式强迫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从而形成了一个最终促成厌学的恶性循环,孩子愈发抵抗,父母愈发打压,孩子愈发敌视学习或是写作业。
在这里,为爱子心切的父母们,附上一首纪伯伦的诗歌,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