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之前,他跟多数文学大师给我的印象一样,遥不可及地存在于书本里。我会羡慕他曾经处在一个能跟各个真正有水平的文人雅士生活产生交集的年代,或许物质不富足,但是精神无比充盈。
但是,看过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之后,会发现原来大师并不是端坐神坛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跟普罗大众一样,悲欢交集五味杂陈。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在1932年8月至1934年8月,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写的日记。我第一次看别人的日记可以看得这么理直气壮,并且津津有味。因为季老跟所有大学生一样,从入学一直到毕业,都没有停止过怼人模式,并且战斗力极强,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
他吐槽不喜欢的老师是“混蛋教授”,吐槽考试“整天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评价朋友“有点呆板,说话像戏台上的老旦”,吐槽生活细节“叫工友买面包,又没有,饿了个不亦乐乎”,评价看女子篮球赛“实在就是去看大腿,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季老的阅读量非常大,他说:“每天在这时候读几页所喜欢的书,将一天的压迫全驱净了,然后再躺下大睡,也是生平快事罢。”他非常勤奋,定下的计划如果打乱,即便挑灯夜读,也一定要完成。
每次这篇文章还没写完,下一篇文章已经在构思阶段,迫不及待想要动笔,他说:“我现在总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不去作,但却不能不写文章。我并不以为我的文章是千古伟业,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不过我觉得这比一切都有聊,都更真实而已。”
对于动荡的时局,他时而热血澎湃,时而忧心忡忡。对于未来的设想,他想要留德,但是出于种种现实阻碍终作罢,只是内心深处总是不甘。对于毕业后何去何从,他也迷茫不安,不知如何抉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季老的原生家庭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让我很好奇。从他的笔下,他似乎寄居在叔叔婶婶家,学业负担也是叔婶负责,家庭关系并不和睦。最让我吃惊的是,他母亲去世,他竟未能一见,并且已经8年未见。为此,在日记中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走出来,常常痛哭不已,写纪念母亲的文章数篇,每次都能写到悲恸欲绝。
正如季老所说:“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
回想我认真写日记的时候,应该是在读初高中。那时候每天都会把心情记录下来,好的坏的,开心的难过的,乐于和人分享的以及只想掩藏在心底的故事,都事无巨细地写下来。
只是我没有季老这么豁达,还能在若干年后重温往事。我的日记本都非常非常厚,但我从来都不敢往前看,并且写完一本就会烧掉一本,仿佛当它化为灰烬,这些就成了永远无人可知的尘封秘密。
因此,有朋友觉得费解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写满生活的日记保存下来,也许我只是害怕自己也害怕别人看到过往那个幼稚的我,更害怕看到曾经那么元气满满、觉得一切可期的我跟现在的残忍对照,又或许因为日记里藏满了发了霉的梦,梦里住满了无法拥有的事,说到底其实我不过就是个无比懦弱的胆小鬼而已。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我,走过怎样的人生路,都留下挥之不去的刻印,只是我好像永远在跟不美好的一面相角力,不论曾经是否得到或是拥有,不往回看不往后看,永远追逐温暖趋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