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曲阜市中心,座落着中国最大的文庙---孔庙,在大成殿中颜子排在四配之首(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享受历代人们的供奉和祭祀。我们都知道,颜子相较于其他三圣是没有传世著作,没有弟子承其衣钵,而且在《论语》中的记载相比于子路、子贡、子张、曾子都很少,独独颜子被作为四配之首,流传百世?
一、卓冠贤科
颜子,名回,字子渊。春秋末年鲁国人。他14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在孔门中孔子独称颜回“好学”,并以“仁”相许。孔门所学所教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既有知识,也有技能。颜回在众多门弟子中是如何炼成恭顺、内敛的“学霸”?
在《论语》中,颜回的形象一直是很恭顺孔子,深得孔子的赞许。如: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述而》)。又如: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这两则记载都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个弟子的高度赞许,好学第一,悟性高超。从这两个对比中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很抽象的颜回,他的学问深度达到如何境界?
在《论语》中,夫子喜欢问弟子之志,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以后所达到的高度。阳明先生在讲学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论语》中孔子子路和颜回二人志向,子路平常就是大大咧咧的人,是个胆汁质的人,率先回答:“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回则回答的是“愿无伐善,无施劳”。颜回是:无伐善以修己,无施劳以安人,他的志向不仅于成己,又求能及物。
还有一则农山言志的故事,孔子与弟子游览农山,问子路、子贡、颜回三人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凭借自己勇猛率军杀敌,解国家于倒悬;子贡是凭借自己的辩才,使相战两国罢战言和;颜回则是用五教礼乐治国,铸剑为农器。三人中子路和子贡做的是事功,而颜回做的立德,以德化民。在四子侍坐中,孔子独独赞同曾皙的浴乎沂,万民遂其性,万物遂其性。
在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中,颜渊是排在德行科的第一名,是众弟子中德行践行的榜样。而由上述的颜回好学、颜回之志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修养已然超拔于众弟子之上。孔子作为前两千五百年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成中华文化后两千五百年文化的承传者,他的学问是以古圣先贤为宗,肇端于尧舜禹,文武周公,而这些古圣先贤都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榜样。颜渊与诸弟子在志向上以立德为首,是掌握住了圣王之学的道统命脉,所以才有孔子对其的高度赞许。
二、好学第一
有人总结颜回的学业日进是靠勤学好问,深思熟虑,躬行实践这三大法宝达到的。颜回的好学自然是无人能出其右。颜回在孔门弟子中悟性很高,他是仁德在心,一以贯之。据史料《论衡》记载,当时的“闻人”少正卯,学问势头很高,很多孔门弟子前去学习,而独独颜回不去(“孔子之门,三盈不虚,唯颜渊不去”。《论衡·讲瑞》)。颜回对孔子的学问不问不疑,是对孔学有体认,是自己对学问道德的坚守。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论语·子罕》)。这几则记载都可以反映出颜回的学问精湛,以及他对圣学的拳拳服膺。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与孔子的关系亦是师生关系,也是有父子关系这一层面。儒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自己智慧的启蒙人,开启了自己的慧命。
在孔子重病时,子路想使门人为臣,这种礼只有大夫才能享受。颜渊知道后,劝众弟子不能用此礼,这是其在礼上,即使是自己敬爱的老师,也不因情废道。这是他坚守儒家道德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孔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孔子当时找不到颜回,等见到颜回说“吾以女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颜回早逝,对孔子的人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又如: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颜回好学以及颜回与孔子的师生关系,描绘了弟子与老师在学问上亦师亦友,以友辅仁,德业日进的典范。他们都彼此了解对方和自己,在体悟圣道上有默契。
三、颜子精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就是被后人传世的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宋儒时期,周敦颐教弟子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夫子也曾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夫子并不排斥富贵、功名,只是在富贵、功名是否合乎道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颜回一生贫穷,他难道没有出去做官的能力吗?孔子弟子多有在官府中做官的,颜回的能力又远在他们之上。“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他是用行舍藏。颜回拒绝出仕是“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乐也,回不愿仕”。颜回能够在贫穷的条件下乐道,是内心满足,有仁道在心。而这就是中华文化“乐”的精神。梁漱溟说《论语》中无一苦字,充满着乐趣快畅之感。王阳明曾说:“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常快活便是功夫”。
从这一层面我们就能看到颜回所追求的乐,是道,是超越俗世的道德境界。而这种精神也对我们现今中国人们有着很多的启发,当你满足了基本的温饱后,你还在追求什么?如果是追求物质和满足欲望,那是无止境的,而且你能够快乐吗?从历代先儒来看,他们能够淡然名利,自得其乐,是自己对追求的道有坚守,不下滑。如后代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又如颜氏后人颜杲卿、颜真卿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直面死亡。《颜氏家训》颜之推的家训精神,这些都是在颜氏精神照耀下,扩开了儒家的文化基因范围。
有人说:颜回的舍而不露,以柔克刚是有着儒道两家的精神文化。诸弟子只是得夫子之道一体,而颜回则是具体而微。《庄子》记载的颜回身上的道家精神故事,从侧面也是反映了儒道两家精神的交融,后世称颜氏精神为颜氏之儒,因其衣钵没人传承,所以其精神绝矣。“颜子没,圣学绝”(王阳明)。他的精神挖掘,对我们了解儒家精神,有着莫大的帮助,他的世界可以看到孔子的影子,是我们学习儒学的接引者。他的好学、克己复礼、安贫乐道的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我们也拿周子的话来问:“孔颜之乐,所乐何处”?以其为镜,时时照自己的心灵,提点自己的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