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吸收了很多新的认知科学方面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的本持理解,有了更新一步的重构。
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之前,知识在你与导师之间,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所以,预习的作用,就是要在导师展开论述之前,对可能提及到的概念,第一种自己先扫描在大脑当中。
使自己有一个初阶的印象,有一定量的初级素材在心中,
而且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形成第一次自己的大脑的印象重构。
这种重构,可以是以类比代入的。
比如,要想入门网页设计,里面可以会设计到CCS,HTML,数据库的概念。
可以将这些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先结合。
想象要将一盘菜色端给客户享用,那么数据库在后端,HTML是前端,而CCS是面子。
在学习企业财报分析的时候。
资产负债表是底子,利润表是面子,现金流量表是日子。
有了类比,可以让自己原来的大脑系统,在别人讲解前,先有一个草稿成形。
而且通过联想或者关键字可以在大脑稍为费力就钓起并连成逻辑。
这是对学习素材预加工的过程。
跟导师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种将草稿定稿,形成初级认识表征的过程。
老师会将整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本质导向讲求清楚,
如果这个导师,上来不谈本质,只讲方法的话,可能短期来说,是省时间的。
但是,长期来说,没有明白到实质,就不会有后来基于这个“元知识”的推理和发散。
最后,还是没有学懂内里的逻辑,
学到了套路,而没有心法,反而最后还要回归到本质去重新再学。
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找个好导师,帮你直击本质,化解知识阻塞。
学一件事情,要至少留出两至三倍以上的冗余时间。
犹其那些你从来没有学习接触过的领域,每每都是乐观估计,导致大脑总是认为给予自己的压力不够。
而拼命到处开课。2017年,有不少的课程,自己是买了而根本没有去学。
我想,这是每一个终身学习者,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正是有了这种经历,以后在选择的时候,就会为自己设置更高的FILTER。
比如,不是精品的课程的导师我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个老师的课程,如果只是将三手、四手信息重组列表,而不是自我合理重构,直击本质的,通通不选。
哪怕上面的介绍写得多么吸引,哪怕上面有多少大V去推荐。
最后,你连打开都不打开,有什么作用呢?
一年来下,只有永澄老师和阳志平老师的开智社群,一直在为自己的底层认识提供新的养料。
不是说普通书不好,也不是说普通老师不接地气。
但是,如果你连自己接受的东西,都不知道源自哪里,如何变迁,当时的背景与结构如何。
那么,很可能,又会中了出版商或者宣传商的圈套。
买买买之后,又是一沦空虚,花了时间学习,又总是记不住。
我很同意知乎学习大V小熊熊HOWIE的方法。
无论任何课程,仔细咀嚼后,再用自己的话重构一次,
再以作者的角度,尝试自己重构一次目录与子目录。
反而才是更有作用的方法。费曼技巧,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
最后,写卡片与增量阅读。
以前,拿起一本书,一旦不读完,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完成一样。
到现在,一本书看不完,一点也不紧张。
因为,在目录的引导下,我己经可以按图索骥地补充自己的想要的东西。
而不是所有的照单全收。
哪怕是看不完,用10分钟看几个自然段,也至少能收获一、两个元知识点,
制成卡片,一旦检索的时候,即可马上拿出来。
对于好的公众号文章,统一分类,拆解,形成小元知识点。
将其全部导入ANKI神器中进行复习,
保证昨天的努力,不至于白费。
增量阅读的方法,方便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
每学一样新的东西,都要配以慢速回放与学懂再走,并配以实际中应用为主。
很佩服“李叫兽”谈自己公众号成功之前的做法,
花两小时在餐厅中选座,就是为了实践如何使用决策树。
对自己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全自己做到金字塔思维,不容许有多余的论述累赘。
其实,有很多的知识点,只要在日常中留心,随时有练习的机会。
关键是,要静下来,写下来,慢慢按流程逐个逐个分析,扎实的练好。
这是在过去的自我概念中,从来都没有理解到的要点---慢才稳定。
现在,看到别人很快的出成果,出笔记,出文章。
自己心中一点出不慌乱,也不会去盲目崇拜或者称赞别人。
反而是,可以按自己的步骤来,不按别人的期待、评价来做事。
始终以自己的节奏,一个个地兑现自己对别人的承诺。
而承诺,不论是夸下海口的,还是理性思考后的承诺。
讲得出就要做到,无论有多辛苦,也不论你之前有多幼稚。
不去试着做,就马上放弃,就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2017年,学习的理解变化有很多,学到的方法与技巧不计其数。
但是,如果不对接到自己的系统当中,最后又只会浮于表面。
和高手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他们在很多的方面,早就己经形成正确的心理表征和本质导向。
而且比你开始动手得早,堆积了更多正确的练习量,提早进入了边际递减的曲线当中。
反观自己,似乎觉悟得太晚了。
以前总认为,差距可以瞬间超越,天赋可以让你抄尽近路,
事情你做与我做,就是本质的差距。
现在发现,那些竞争优势的积累,始于很久之前。
有些人,看起来尚在视线,但是自己能力与之对比,己经有云泥之别。
未来的竞争,更多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面,
早日理解自己差距所在,早日找到本质导向的导师,早日重构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切都还来得及,就算来不及,至少我也要试错足量,让下一代不再后知后觉。
这样想来,每天没有休息,也不算什么遗憾之事。
因为,你明白要去的地方,未竞之事仍然在手上,各种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你其实就充满了成长的机会。
无论你是否逃避,学习依然是所有人绕不过去的一环,没有一点情理或者潮流趋势
可以改变。
早日明白它的重要性,就可以更早地构建自己学习能力圈,进行对后来者的的先觉套利。
迟来者,似乎还不至于无肉可吃。
因为对知识需求的未来增量,还有长期的所需,不断爆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