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学习容易陷入困境,及时的帮助如旱逢甘霖。今天我想反思小组对话。
从5月11日复课开始我启动了小组对话的探索,从自然座位的随意找人对话(也因为疫情影响不敢集中),到5月27日环境宽松后按事先安排的(科代表按我的意见排出小组:一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三个待帮助学生)进行换座位粗成小组对话再到6月2日开始进行拼桌对话(每节课拼)我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小组对话的探索。一开始我觉得很好用,8个小组8个分身嘛,只要指导组长进行组织,不要都他讲就好了嘛。可渐渐的我会发现,所谓的组织会变成组长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问题讲出来后因为他能力强能解决,就必然导致他很想讲也会去讲,很大程度上出现一言堂的情况。有的小组组员5人组长顾不过来,每个人问题不同嘛,组长只能一一讲解,那没轮到的人不一定会听,有的人关系好也想学习会自然组合起来形成小小组,那何谈同一个小组?另外,在我阅读王博士书的时候也在思考:这样的分组下拼图法我怎么实施,四聚头法、TPS法我怎么尝试?要不要打破这个小组形态?我很犹豫也很困惑苦恼!王博士、陈蕾老师、叶总周二来观课交流时告诉我:为什么要固定小组形式?为什么每节课都要用这种形式?叶总提醒我是否会牺牲学生休息的时间,陈蕾老师告诉我她是怎么做的,王博士告诉我他的观点和想法以及看过的课是怎么做的。我联想我的困惑豁然开朗。小组应该“随时”启动。随时不仅指学生方便更指随着时机而启动,在需要小组对话的时候再启用小组的形式,小组形式是多样的,适时而选,最终要培养成自动自发,否则原先组成的小组只不过是另一种排好形式的座位罢了。小组的形式下要培养每一个人对话的能力,每个人都要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王博士、陈蕾老师、叶总都很强调这一点。更在周五下午的团队学习活动中指导了这一点,比如小学组的仪式感,比如陈蕾老师使用的方式方法:每节课都有4-6题判断题,让每人负责一题的讲解,正确与否,依据为何,这样每人都有事做。再随机挑人,挑中的同学回答所有的问题,因为你在活动中既主讲了又听了,那么就学了,就能汇报了。因为周二开课后我很及时的知道了陈蕾老师的方法,所以我在第二次课(周四上午)就采用了类似的做法:自然座位,将一道大题中的四小题(作图题)按这样的方式分配下去,告诉学生依次讲,讲依据、讲注意点,随机抽人反馈四道题。学生得到的指令明确所以小组对话很快能展开并成功进行(如图)。
但第三次课(周五上午)开展小组对话时我以为我说过规则,学生会,其实不是的,学生会自然忘记规则,没有依次说,因为没有习惯,结果在反馈环节暴露出来。所以接下来每一次课进行到这个环节时,一定要再明确规则!习惯养成21天嘛,也许能像陈蕾老师那样一周就能养成这样的对话规范的习惯了呢,静待花开吧。第三次课还出现一种现象:你会在关注完别的小组活动后抬头一看,诶,怎么有的小组对话结束了?各干各的了!这到底是对话过了还是做做对话的样子就结束了?你问他们,他们都是说我们对话过了。所以问法一定要切中要害:来你们一一复原下刚才对话内容或者你们讨论了那些点说一下。还有,要注意学生不同层次的成长,比如学习习惯差和思维能力弱两种情况,说话有理有据很多人没有养成,那就规则中强调依据。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依据。理据有的人不知道或者找不到,有的说明课下应下的功夫没做到位,有的说明自学能力差,该批评要批评,严格要求学生课下补足应识应记的知识点,该指导如何自学就教如何自学,没做好这些没法提高对话质量。而之前我组织的小组形式就不能用了吗?当然不是的。每种小组形式都有它的优势,学生也在那样的锻炼中得到了成长,如下图。
只是我要思考学生提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请大家支招)并且在什么时候用更好。另外还有新模式的解锁让我跃跃欲试,开心期待,当然,现在先把一种模式训练好再说。在周四我换了新的小组模式后,一下课科代表就来找我了:老师,每个人都能讲真好,我觉得效率提的更高了,每个同学都能锻炼到,更好。是的,每个人好才是真的好。以后还会有更多模式开展呢,你们会更加好的。学生真的学习力很强,也很包容老师,只要规范好,那他们就能做好,我有信心是因为叶总跟我说每节课小组都要拼桌复原是很累的,但我回忆我的孩子们真的能在每节课课前准备的三分钟里做到,那三分钟里我调设备,学生搬桌子,他们比我还快准备好。真的能体会到规则给到他们,他们习惯了,那他们能做的很好。期待自己能养成他们对话的规范,看到陈蕾老师所看到的那质量更好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