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简史》中,作者提到社交媒体环境是双向的交谈环境,信息沿社交关系网从一个人横向传给另一个人,而不是由一个非人的中心来源纵向传播。历史上不同时期和地点产生的社交媒体形形色色,但它们都由一条共同的线连在一起,即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分享信息的基础之上的。
我认为与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体》不同的是,《社交媒体简史》如果按照媒介是人的延伸这种属性来看的话,社交其实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刚需行为,所以改变的是技术和渠道,不变的是需求。
什么是节点传播?
彭兰教授说过,节点传播是指信息在节点之间以互动共享为特征进行的传播行为,节点与网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使得每一个网民以自我或者“群”的直接参与方式,被编织进传播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节点。 微媒体中的节点传播具有巨大的威力,传播的影响力随传播节点几何式扩散,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汇聚巨大的关注度、引发社会热议。
彭兰教授在《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中提到,新媒体用户的节点化意味着用户不仅是以个体的方式出现,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互相连接的网络结构。
什么是去中心化?
在百度百科中,去中心化指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Web 1.0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在《社交媒体简史》中,作者写到“互联网成了人类发明的最强大的扩音器。它给人微言轻无人理睬的小人物提供了可以向全球发言的话筒。它用以鼓励和推动多种观点和对话的方法是传统的单向大众媒体所无法做到的。”
首先,我认为互联网还是实现了基本的去中心化的作用。人人都有麦克风,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网络监管虽然有待加强却也在不断的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相比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集中化,互联网提高了公众话语权。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并不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人们还没有达到理智发言和讨论的程度。事实上现在大数据算法让使用互联网的人信息变得闭塞。人们可以选择和自己固有观念相一致的观点,强化自身观点。互联网有扩大弱势群体的声音的作用的同时也有让使用者封闭信息的作用。
其次,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内容产出,信息传播的权利,但所谓节点式的传播模式并不意味着所被分配到的资源同样平等。文字传播依然是一种精英逻辑的传播方式,在文字传播的互联网时代,95%文字是由3%~5%的精英所发出的,大部分用户由于受教育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等阻碍仍然扮演的是围观者的角色。
感受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充分说明了人类文明是不断传承积累的,后人借鉴吸纳前人经验,迎来更多的进步。人类文明与媒介之发展史一般,并非是替代,而是积累传承。
从公元前3400年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第一批文件,到罗马时代亲身手抄分享信息,到涂鸦墙上的“不论是谁,想写就写”,到十七世纪印刷小册子成了传播民主思想的主力军,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到咖啡馆里知识的传播,到印刷自由在美国独立战争不可磨灭的贡献,再到十八世纪的报刊,二十世纪初的广播,二十世纪末的电视,最后,1991年——互联网。是震撼的。生而为人的社会属性一步步推进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而互联网时期的一天的信息量甚至抵过过去千年的总和,我这才由衷的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互联网,它如此年轻又如此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