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在学校时,喜欢在图书馆里面一呆半天或者一整天,带着水壶,中午吃个饭接着回来去杂志区转悠,困了就找个位子小睡会。
条件没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差,因为只有椅子可以坐,没有更舒服的比如沙发之类可以坐或者躺了,图书馆里也只能看书写字,不适宜干什么别的事情,与大学自由生活以及丰富玩乐的选择相比,图书馆的生活单调也乏味,这是许多我那时的同学所有的认识和感觉。
就连我自己也常把持不住,因为外面的诱惑实在不少,有打牌、聊天、网络游戏、看各种视频等等,还有许多人恋爱过程的种种事情,心常不自觉地就想到别的事情上了。
还有重要的大学生活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有各种的可能性发生,人与人单纯的协作交往相比社会还是很美好的。
而我呢,性格内敛,对各种活动实在不太感兴趣,虽然我知道很重要,人是社会的人嘛!我也参加一些,但不太会花什么精力,所以在这些大学活动上我回避了许多时间的投入,但我相信我也失去了不少,得失乃生活之必然嘛!
大部分时间,我在图书馆,寻找读书的感觉,在书中与无数的大家对话,有些书感兴趣但知道是打鸡血的书,因为有时间就一口气去拼死命读,读了后才感觉卡内基讲的道理我都懂,但好像无法改变我什么哎!时间长点就忘了讲什么,再去翻翻,打打鸡血。
我看冯友兰老先生的哲学史书,看得晕头转向,真心看不懂,但我还是装逼地看完它,看了,好像感觉懂了点什么,但只是懂了一点点而已!
晚上八点多图书馆关门,我拖了几本书出来去教室找个地儿继续享受这样的感觉,不亦爽哉!可是大学还是有许多事妨碍,比如不想上的课还点名,比如宪法讲的垃圾还得给个面子,因为是辅导员嘛!
02
小时候,我和绝大多数的小孩子一样,盼望着过年过节,那时候,家人是天,在节日里面,我可以体会热闹和睦的气氛,可以有很多好吃的享受,可以让我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
越长大发现越倾向于孤独,越来越喜欢了平常的周末,可以做着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北大法学院的教授朱苏力先生在一本书中描述了他在年三十的深夜写书稿,听着外面鞭炮声声。外面的热闹与他内心的安静相对,只是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安静的美好,喜欢的还是群体的狂欢罢了!
有心的人终究还是可以把别人都认为苦的日子过得有趣,只不过那种有趣在大多人看来属于无聊!
武侠世界的周伯通在被困山洞的日子里,通过想象左右手分别为两个人创立左右互搏术,武学又得精进。
现实中,有许多人不过节,节日也正常工作,自愿的,甚至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事的效率更高。仅仅为了钱吗?当然不是!
才发现,时间乃是最最宝贵的东西,拿时间去干点自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此生也未虚度了!至于过节,不过是在节日里一群人享受短暂的一切,你一言我一语或是看着那些娱乐感官的存在。
我好像也越来越深入地喜欢上了许多人眼中的苦。原来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悄然而逝也会深深地改变,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日子了,那种喜欢热闹的自己已然成为记忆,只能看不能摸了!
03
村上春树坚持跑步也享受跑步,在书中还谈到了跑步的美妙。据说他在跑步时去思考文字的事情,一举两得,想好了也跑完了。
我曾经也不想走路锻炼,但我知道我必须应该做。为了激励,我还赋予走路锻炼的诸多意义,比如可以边快走边听听音频,听动思考结合,是完美的一种选择!
我也会在早晨,找那些人少路长的小道,慢慢走,慢慢想,去想我的文章千古事,去想写作为了什么这样的重大问题。
于是乎,开始习惯,开始喜欢,在一个人的道上走得远、想得多。
李敖所说的自己闭关多少天一个人看书写东西,连饭都是塞到门里面给他吃,我曾觉得不可思议,也觉得太无聊太苦啦,而现在,我明白对于他自己来说,乐还是居多,苦只是表象,在那个世界中他是精神的国王。
李敖挺狂,但他有充足的底气,在许多人的眼中,他是个可以极其自虐的人,不吃饭不睡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牢狱之苦,他也尝了几年,在这样的一些真苦面前,他都没有放弃斗争,许是在他的世界中,精神自由可以让别人看到的苦变为他无比的快乐。
04
越优秀的人看起来越能比别人吃苦,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把很多的勤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许多的优秀者太能吃苦。
罗振宇提到每天早上六点多发一条语音的事,他说你们可以试试什么感觉。
言下之意是其实这种坚持挺苦的,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容易,也累也疲惫,但罗振宇应该不会把那事当作苦来看待,坚持的不易比不上在其中的各种收获和这件事的价值。
你可以不信许多大佬讲的勤奋程度,但我还是相信他们确实很能吃苦,只不过这种你看起来的苦在他们那里乐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