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朱永新:生命的重量 | 2020年两会手记之五》有感
生命是有重量的。今早起床打开微信,第一时间读到了朱永新老师的“2020年两会手记”。读着读着,竟然泪眼婆娑。
关注朱老师,因为他是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引领人,一个胸怀中国阅读、中国教育的心无旁骛的教育 人;敬佩朱老师,因为他的教育情怀,更是他的执着与勤奋:在这篇“手记”里,记录了他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里一天(2020年5月22日)的工作。一天里,他早上5:30起床,夜里11:55休息;除去会议,他分析总理工作报告、接受采访、整理主持会议材料,还写了七千多字的手记。这篇手记里,还罗列了他一天里被不同媒体采访面发表的不同内容的文章11篇。
让自己泪眼婆娑的,是朱老师文章后面的感言:“但是,想一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的重量到底体现在何处?当我们在疫情之下,如此艰辛地赢得初步的胜利,当我们默哀的时候,缅怀同胞、致敬英雄,我们是如何定义生命?如何定义生命的重量呢? 人是社会动物,无法完全孤独的存在。归根结底,任何人,哪怕再大,作为区区个体,也无非是社会无数链条上的一环,共同推进一些事务,力图让世界一点又一点地接近理想。因此,不同的职业,生命的重量从不同事务中体现。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生命的重量在于奋战在疫情第一线,也在于像钟南山、张文宏那样向人们普及相关知识。那么对于委员代表来说,生命的重量在于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分析思考,也在于责无旁贷的献言献策,向人们普及各自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可以说,调研思考是本职所在,呐喊献计是职责所系。 尤其在信息时代,观点多元化的自媒体本就无限瓜分着大众的注意力,从娱乐性上专业媒体本身就处于弱势,必须靠专业性取胜,只能借助于专业人士。如果专业媒体人缺少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采访对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又怎么办呢? 更何况,教育的改变,从理念开始。理念的改变,只可能从传播开始。很多教育的问题,要想把常识变成共识,就是需要反反复复地说,从不同角度说,以不同案例说,才能逐步被大家接受。 正是有着这样的心理准备,我才总是抱着一种‘虽然辛苦一些,又何乐不为’的心情,尽一己之力。不过,我对自己反复提醒的是:术业有专攻,要围绕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发言。现代社会分工细致,这个领域的专家,涉及那个领域,就可能是‘专门害人家’了,自己只能为自己的专业研究代言。”
这就是可亲可敬的朱永新老师!朱老师这样的人生,是他对我们教育人乃至世人的价值引领!这生命的重量,何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