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老月饼
洛阳的老月饼
中秋佳节到了,带外孙女乐居在繁华似锦的上海,抬头掠过头上的明月,不知怎的,一个味道,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在心头踌躇,萦绕。起初,还不明白是什么,慢慢,哎呀——,是月饼啊,是它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里最最甜蜜的回味。
老洛阳的老月饼,离不开合盛栈这个名字,而“老城合盛栈“的月饼可不是一般的地道和好吃。听说这创始人是个上海人,馅料配方是他一手研制成的,五六十年代的洛阳人,哪个没吃过合盛栈的月饼点心。
合盛栈的商店就在洛阳老城青年宫附近,在西大街和老城商场斜对面,旁边是新华书店,再旁边是我父亲的土杂店。
记得那些月饼都是用麻黄纸包着的,印象里,因为“合盛栈”的月饼最好吃,临近中秋时得去排队,进店一排长柜台,每个营业员跟前一叠裁好的包装纸,四个月饼一摆,拈起包装纸四角,唰唰两下,就包上了,上边再盖一张写着红底黑字的“合盛栈”的纸,营业员头顶上吊有一个底下有洞的纸盒,里边垂出搓好的纸绳,拿到手里,留出绳头,搭在红纸上,两转三下,就十字交叉绑好了,绳头紧崩,使劲一抖,纸绳就自己断开了,这样的小细节,记忆特别深。
合盛栈的月饼个大,四个一斤,回到家,通常大人是不急于切开的,这下引得我们每天看好多次,口水不知流了多少,而且麻黄纸全都被月饼的油浸透了。
终于等到了中秋节,大家围坐在饭桌边,母亲小心切开后,只见里面红丝绿丝,偶尔亮晶晶的冰糖颗粒,五仁啊瓜籽啊花生啊,还有纯花生油的那个香味夹着甜味扑鼻而来,如果发现自己那块儿里边露出的冰糖粒比较大,就跟中奖似的,一边显摆着,一边挌嘴里咯咯蹦蹦地嚼着,那个甜,那个幸福,是现在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
记得刚拿到给我的一小块儿,是不舍得吃的,先是舔一舔,再后来咬下一小点点,再看看旁边弟弟妹妹吃完了没有,如果他们吃完了,我也早已憋不住了,大口嚼了起来。
就是这么个大又好吃的月饼给我的童年留下满满的回忆,印象中还有一种下面大上面小,一个摞一个跟个金字塔似的月饼,看得更眼馋,可家里很少能买起的,即使买了也只是象征性给大家尝一尝。一块月饼母亲要能切成六到八块儿,每个人到嘴里就像是塞塞牙缝。
后来母亲学会了自己做月饼,她做的月饼简单却也好吃,母亲会给我们一个整的圆圆的月饼,其中包含了说不尽的幸福。
记得母亲是先用油把面和好,再配置月饼馅,有冰糖,白糖,花生,芝麻,核桃仁,桂花,红绿丝,姜片等等,可做成甜的也可做式咸的,包好放进月饼模子里压成形,月饼表面有凸凸凹凹,长长短短的花纹。
接下来母亲在炉子上放一个砂锅样的中间圆孔的锅圈,砂锅锅圈是个圆柱桶状,最上面要放鏊子,把包好的月饼放在鏊子上两边翻,成形了再放到砂锅锅圈里炕,一直到两面黄焦,看着火色,哎呀,我妈做那个月饼尤其是咸馅的月饼,真好吃啊,那是真正的家乡的口味,是街上那些个月饼不能代替得了的。我现在想起来,就忍不住地念叨,就会由此更想起家乡更想起我的逝去的父母。
母亲的月饼还没做好,小孩儿们个个跟小狼崽似的眼睛,发着光紧盯着母亲的手,假如母亲给谁的小嘴里塞点案板上的点心末子,大家的眼睛都会齐刷刷地扭向那边,都下意识的盯着对方的嘴也还不自觉地张翁着自己的小嘴。
那时除了月饼,合盛栈里还有一种沙琪玛,鸡蛋糕,能吃上那些简直是一种奢望,鸡蛋糕油浸浸的,咬一口软绵绵,蛋黄黄的,那个香扑着鼻甜浸着口,令人垂涎欲滴,每当有走亲戚的人来看望长辈老人时我都会格外兴奋,因为又有口福了。
合盛栈的东西除了萨其马,还有号称老八件,什么蜜三刀,糖三角,桃酥,这些都是点心抹子做的,一是不浪费,二也好吃。老八件现在洛阳的老城还有,到外地带点去,亲戚们很是欢迎,好看好吃。月饼,鸡蛋糕这些点心抹子母亲不舍得丢弃,我们也都手口并用,先是指尖沾点口水沾起来吃,最后还要用舌头舔干净了去。
我所在的街坊各家有各家的铺子,孙留生他爸糖烟酒杂货铺,在张桂花膏药铺的隔壁,卖点心,打酱油醋,煤油灯打洋油,玻璃瓶子里的红绿螺丝糖,路过时悄悄趴着柜台不想走。
合盛栈做点心的作坊,就在吴家街上老槐树北边胡同里进去,每次走到哪,从胡同里传出来的点心,和蛋糕混合的烤香味,我们吸溜着鼻子来回跑着很过瘾。
这些年回去不多,听说老合盛栈的月饼店现在还有,就在洛阳幼师学校对面路东的边上,这位师付现己近90岁,他54年从上海到洛阳,一直做到现在,由于受越来越多各种各样花色不同月饼的冲击,合盛栈的月饼渐渐萎缩了,大批的制作已是不可能了,只有老师傅还是按他配的料,领着孩子们自产自销,老式的大月饼在他的铺里一连四季都能买到,现在的价格是十二元一斤四个,这个相传了半个世纪的月饼,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早已成为了老师傅生活的陪伴,它有过辉煌,有过丢弃不了的回忆和爱。
不管别人怎样,因我爱吃甜食,只要回去都会去,老城是我必去的地方,吃遍洛阳市月饼,就觉的还是这位合盛栈老师傅家月饼好吃,它有着地地道道的洛阳家乡的味道,有父母亲人永远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