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问孩子:“宝贝,你有没有在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爱你,不想要你了?”孩子立刻回答:“没有。”语气坚决,没有丝毫的犹豫。我觉得很欣慰。
之所以向孩子问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觉得我自己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发脾气,担心会影响孩子对我的感觉,产生不信任进而没有安全感,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随着孩子的年龄渐长,与父母的关系会逐渐在心理上有所变化,尤其接近逆反期的时候,孩子变得敏感。但孩子对“家”的感觉却不是到了这个年龄才形成的,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他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起来的。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 “妈妈,你为什么非要我回那个“假”家!”对父母家没有归属感的她吼着》,讲了一个从小就被放在爷爷奶奶家里长大的孩子,六年级时得知父母准备接她回去上初中后,心里抵触进而影响学习,最后退学回到爷爷奶奶家的事,让人唏嘘不已。
我一直觉得,孩子一定要带在母亲身边,除了参与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有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首要因素就是“心有所属”。
- 陪伴,让孩子感觉安全
幼儿时期,妈妈就是孩子的一切。因此,陪伴是帮助三岁以下的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好的方法,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我本人在孩子6岁以前,离开孩子的时间最长是12小时,期间推掉了所有的出差、短期培训等机会。
- 告别,让孩子知道你是短暂离开
在职妈妈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上班时和孩子的告别。很多人选择对孩子说“出去给孩子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等等说法,不客气地说,就是用欺骗的方法骗孩子对你放行,但结果是孩子会看你看得更紧。其实跟孩子用你们母子特有的、习惯的告别方式跟孩子告别,孩子会容易甚至愉快地接受的。我的孩子五个月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如果上班走的时候,我跟他说:“宝贝,妈妈去上班,阿姨陪你在家,妈妈下班就回来陪宝贝。”当我回到家的时候,他会特别开心地扑向我。有时候,我上班走的时候他正好睡觉,没有跟他告别,我回家后,他对我的态度是“无视”,即便我进门就叫他,然后准备抱他,他甚至都不看我一眼。有时候我会和保姆讨论:这是不是他对我没跟他“通报”一声就走表达的一种不满,我个人是认可“他生气了”这种理解的,所以,每次离开我会特别注意与他的告别,直到现在,他上学或者我上班,都会彼此告别。
- 沟通,让孩子知道你在意他
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孩子信赖家长的前提,也是孩子对“家”产生依赖和归属感的前提。大部分的家长在孩子学龄前与孩子的沟通可能做得比较好,因为年纪小,家长对孩子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但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业的压力对孩子和家长都成为一种考验,家长往往会在这时候表现出了急躁、焦虑,对孩子也由原来的溺着、爱着,逐步演变成呵斥、责骂,甚至动手。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逐渐产生恐惧的感觉,心也会觉得无处安放,不安全感油然而生。这种情况一直恶化下去的结果,就会是孩子在家庭之外寻找安全感。
所以,家长不仅仅要时刻注意和孩子保持沟通,同时还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其实,孩子随时都会提醒家长,只是家长可能会忽略。我的孩子在将近3岁的时候,不记得因为什么,我训斥了他,他说了一句话,至今都在我耳边。他说:“小时候,妈妈多爱娃娃啊!”3岁的孩子怀念他的小时候,他的话直击到了我内心的某个地方。
人常说:家是心灵最安全的港湾,但如果这个港湾里充满了荆棘、铁刺,孩子柔软的心灵可能就会留下永远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