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阴历的腊月20,逢五和零是我们这边赶大集的日子。不过受疫情影响,村里已经严禁摆摊聚众,虽然远离中高风险地区,响应国家号召是好事儿,但可害惨了以大集为生的摊主们。要知道,年根儿应该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如今,到赶集的日子,很多人都会坚持赶集的传统,买家和卖家像约定好的,都不会爽约。疫情期间,有零星摊主仍旧摆摊,比起政策,谋生的欲望会促使他们按时出摊,毕竟这是他们的全部经济来源。像现杀猪的屠宰户,卖自产红薯粉的,卖炖菜调料和干货的,卖活鱼的,卖新鲜蔬菜的,虽然摊位不多,但能从大集上选购的,大家还是会从大集上买,好像这里会更便宜,更新鲜,但其实也不尽然,可能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习惯的力量。
中国古代除少数大中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盛行名为“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在全国不少省区,特别是在北部和西南部,这种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仍然存在。
但各地使用的名称不一,如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 个地点轮流举行。
其中也有个别地方利用“庙会”、“骡马大会”等形式,进行一连多日的集市性质的货物交易活动。
但是,现在很多地区都看不到赶集了。赶集这种传统贸易活动在现代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死挑战。
首先是场地的限制,高楼林立的城市,现代化的管理,压榨了赶集的场地,使得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赶集或者庙会这种大型商业活动。
其次,赶集作为自发组织的商业活动,不受国家政策的保护,所以面临自生自灭的危机。
再有,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购物可以足不出户。家家都有交通工具,出行方便,不再受交通的限制,。
最后,商店,超市数量的增长,购物不受时间限制。
现在好多八零九零后都没赶过集了。但在如此巨大压力下,赶集仍能在一些地区保持并传承下来,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到时间就一定要参加的集体活动,很多人都对赶集情有独钟,尤其是八零九零后的父母一辈的老人。关于赶集的信息,很多来自于父母的口述。
第二,商品齐全。大集上,你会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蔬果鱼肉,日用五金,鞋袜衣服,你可以货比三家,可以买到平时买不到的稀罕东西,比如馓子,刚从地里摘回来的绿色蔬菜,现烙的火烧。
第三,价格便宜。大集上很多东西确实便宜,可能是因为大集时间固定的原因,很多不耐存放的东西,比如蔬菜水果就比商店里便宜。
参加赶集的摊主们的日子真的不容易,可以说这是个看老天爷吃饭,还得看机会生存的行业。社会稍有变动,首先影响的就是这些无证经营的摊主们,希望他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可以找到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希望未来他们可以受到国家的关注,在国家管理下正规化赶集市场,让所有的摊主们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不必看天吃饭,这样既带动经济增长,也方便了广大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