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的一个闺蜜晓给我推送了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她还单独截图发给了一句她特意强调的话:不要对婚姻有过高期待。
我笑了笑,我回复她,我很赞成这句话。
我和晓就是这样,不在同一个城市,可是看到一些有感触的文章,或者心情不好时,都会没头没脑地给对方发几句话,几个图片,或者一篇文章。
我也知道,这可能是晓最近的真实心情写照。
是啊,婚姻不是救世主,妄图靠结婚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它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在婚姻中,我们唯一能依靠的还是自己,没有太高的期待,就没有过多的失望。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篇著名影星赵薇的采访报道里,她说过这句话,当时我就深以为然。
当时我已经30岁,单身,没车,没房,事业也处于低谷中,我充满了焦虑。那时偶尔也会想,也许找到一个人结婚了,漂浮不定的心定了,那个人也能带我走出眼前的沼泽,一切都会好起来了。
看到这句话后,我顿悟了,即使我们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向往,可是还是不要报太高的期待。
一个人时,就过好一个人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连单身的生活也过不好的话,那么他/她的婚姻生活也未必能过得很好。
我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
后来,我辞了鸡肋般的工作,重整旗鼓,投简历,找工作,一个人搬家,坦然面对面试官对我大龄未婚的质疑和顾虑……最终我终于又找到理想的工作,一切又慢慢好起来。
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凡事总喜欢往最坏的方向去考虑。
当我确定结婚之前,虽然对方给我了我承诺,但我对未来的婚姻没有自信,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心里充满了恐惧,我担心对方婚前婚后两个样,我担心婚姻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变故。我知道,这不是对方的问题,是我的心理问题。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还是这句话:不对婚姻有过高的期待。走入这段婚姻之后,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不就是再度回到一个人的状态。我能承受这种选择带来的最糟糕的后果,我能为自己的选择兜底。
在心理咨询中,也有一个“黄金规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的观念。这种理念强调的不是“我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这种绝对化的要求。
同样,一段婚姻中,我也认为不应该对对方有这种”绝对化“的期待和要求。
说起晓,我知道她最近的婚姻出现了一些问题。
前一段时间,她突然给我发微信说她想要离婚了。我惊讶不已。要知道她才刚刚结婚2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感情挺好。
我要没有过问太多细节,她愿意说多少,我就听多少。我知道她不需要我帮她拿主意,只需要一个人倾诉。
具体细节她没有说太多,我只知道他们长期一南一北两地分居,相隔千里,她不愿意放弃北京的工作,对方也不想去北京。年龄不小了,还没要上孩子,最近她又发现了一些老公的一些事,她难以接受……
看她现在给我转发的文章,我知道她也在慢慢走出婚姻的阴霾。
每个人的婚姻,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婚姻不易。
这一世,我们在婚姻里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