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富贵人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母亲黄逸梵是清朝长江水师黄军门之后;父亲是张佩纶之子张廷重,属于清朝遗少,经常混迹于洋场,吃喝嫖赌样样有,吸食鸦片,最终败家。
少年时期的爱玲,因父母经常吵架,父母新旧思想的冲突,四岁时,母亲与姑姑张茂渊留学法国四年;爱玲八岁时归国,与父亲冲突激烈离婚出走法国两年;小时基本很少享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爱母爱的滋润。
后母的出现,爱玲与后母孙用蕃的冲突,父亲不问缘由的带着痨疾被看管了半年;后逃出与父亲断绝来往,跟随母亲生活。这些童年经历对爱玲孤僻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儿时在家的私塾教育经历、在家看了不少近代古中文的典籍和“禁书”、中学完全西化的教育、处在遗老和遗少之间听闻的洋场之事,对其文学风格影响不小。
作为职业作家,青少年时期就有作品展现,44-45年是其创作高峰期,著有《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沉香炉》等著作。因这一期期是属于抗战时期,其作品又是在汪伪政权下属的出版社出版,且与文化汉奸胡兰成的剪不断的恋情,使其在新中国政治环境下无法按其自身的文学个性来施展文采。在1952年离开大陆,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其文学个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得到展示,其自身又只关注纯文学的创作,并不涉及政治。在那时以政治文化为主旋律,一个个性极强,不想受约束,且带有“汉奸”背景的单纯的作家,很难实现其自身所追求的文学价值。
在香港,想继续完成大学学业,读了两个月感觉没有收获,就放弃学业去日本找寻美国发展的机会,未果,回来不能继续完成学业,没有文凭,迫于生活压力,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不了情》、《太太万岁》。
55年离港往美,前期住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与大自己二十几岁的(胡兰成大她10岁,张爱玲喜欢与大自己很多的原因,可能还是幼小缺父爱,缺少安全感)美籍德裔赖雅结婚,在一起11年。
在美期间的文学创作:主要从事一些英文的写作和翻译;英文作品在西方世界并不怎么受欢迎,创作激情备受打击;翻译了《红楼梦魇》和《海上花列传》,都有一定的影响;55年开始写《小团圆》自传体小说,直到逝世都没有修订好。
张爱玲在对待死亡的方式令人敬佩,这段时间(冻伤修养和在医养中心的经历),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如何有尊严的离世;对于死亡、对于人际关系,张爱玲的处理总是那么与众不同,晚年为了躲避拜访,过起了汽车旅馆式的生活,每周搬一次家;在预感到不久人世,提前准备好相关证件,安然的躺在行军床上,遗嘱也是提前三年写好了交给林式同。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大部分集中在情爱方面,但对不同人物人性心理方面的刻画炉火纯青,都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性描画其弱点,能在标签化的人物中寻找到正常人的人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