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儿子放学后和我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他的一个同学,儿子说:“我们隔壁班有个男生,这个男生我们去年是同班同学,今年他分到了隔壁班。我们一些同学一直对这个男生都很反感。”
我说:“为啥呢?大家为啥会反感这位同学?”
儿子说:“当我们几个男同学一起聊个话题的时候,他就很爱去抢话,有时候我们聊一些东西,他明明不懂,但是他总是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只要别人说出一个话题,他就总是抢先发表意见,明明自己说的啥都不是,还要装的跟个啥似的。别人再深一层问他,他编不出来,就直接很没礼貌地说一句很不好听的话。因为,他的加入让我们其他同学的聊天总是很不愉快,本来我们在学校能聊天的时候就很少,很多时候他就总是这样去破坏气氛。所以,大家都很烦他。”
听完孩子的话,我说:“其实,成人世界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内在很匮乏,但是在一个聊天的场合,他为了不让别人忽略自己,就非得去抢着说,即便他说的根本不是那回事儿,他也就像抓住麦克风一样,非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儿子说:“就是,今天我们几个同学在聊天,说到一部电影,然后说到美国,这时候他就来说来卖弄,他说的明明都不是美国的历史,都是自己在瞎掰的,这时我们另一个学习很好、看书很多的同学问他,那你能说说美国的是啥啥啥吗?他立马翻脸,直接来一句:啊,你牛逼,就你知道,我不知道!你知道!那你来,你来。这位看书很多的同学很无奈地笑了一下,没有接他的话,我们几个也都无奈地笑了一下,上课铃响了聊天很不愉快结束了。见到他这种情况的时候,真的觉得他好烦,爱卖弄。其实,自己的知识量真没有那么大,但只要大家去提到一个话题,他总是抢先去吹。”
听完孩子的表达,我说:“其实,这类孩子很可怜。”
儿子说:“他可怜啥?”
我说:“你有没有发现他其实是在寻求关注,获得尊重,他希望自己能被聊天的这些人看到,他想通过自己的分享让别人觉得自己挺厉害。”
儿子说:“嗯嗯,对,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总是在抢风头一样,不顾别人的感受,所以才让人很反感。”
我说:“嗯,其实这类孩子非常缺爱,他在自己家里他的父母没有好好关注过他,甚至都没有好好听过他说话,他在自己的家里是不受父母尊重的。所以在外面他无意中就会想去寻求关注,让别人能够看到他,听到他说的话,从外人那里获得一种尊重。这样的孩子他的内心是非常不自信、很自卑的。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就装出一副学富五车的样子,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反倒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像你位真正有知识的同学,他就不去跟这位同学来反驳什么,也不会去攻击他,因为,他无需向别人证明自己懂不懂这些知识,真正有涵养的人都是这样不用向别人来证明什么,别人反而会很尊重他,因为别人知道他是真懂。”
儿子说:“你这样说,好像还真是这样的。”
我接着说:“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家里父母不会和他好好沟通,导致他遇到问题随时启动他的原始保护机制,要么打、要么逃。这种模式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求生的模式,但是,人类的基因会沿袭这种模式,这样的模式就是一开始先出手,当别人一说他,马上就逃,他们不会用一种中庸的态度,认真去倾听别人,当别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耐心去听听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可取之处?他们只会简单粗暴撂下一句话,无论有没有让别人难堪,他都不会去考虑。这时候,他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当有人和他持不同意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但他又真的没有更深的知识来支撑他把问题回答清楚,于是,他的解读是别人在取笑他、故意来整他,然后直接对别人一番狂炸后飞快逃离。其实,这就是纸老虎的表现。所以,这类同学他更需要友情,当他感受到别人的友善他就不会启动自己的防御机制,来让别人不舒服。所以,得理解这类同学、接纳这类同学,同时如果能和他做朋友,用你们好的互动方式影响他,他或许就变了”
儿子边听边点头,脑海中似有在深思,眼睛也一直看着我,他好像觉得原来这么一件小事的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呀!这样的聊天起码儿子不反感,他听到了他在老师和同学那里没有听到过的话题,青春期的孩子对很多领域都是很感兴趣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他都是愿意去听的。因为这样的谈话,会引发他的思考,让他懂得一些他所不知道的领域的东西。
心理学家研究14-21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社交期,儿子今年17岁,他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所以,他们就会来对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模式进行思考。其实,也就是在学着怎么与人交往,这时候父母正确的价值观和如何与人交往方面的引领就很重要,当然父母的为人处世模式潜移默化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这些事情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也很关键。如果不能好好引领孩子,有可能孩子会对这个人,甚至是这一类人产生偏见,慢慢就会形成分别心,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愿不愿意和谁交往或者共事。所以,不忽视孩子和父母的每一次谈话,因为母亲和孩子之间,可以是母子更可以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