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三年前买过一本书叫《撒哈拉的故事》,自愿认识三毛从这本书开始,相信很多人对这部作品很熟悉,这部作品也广为大众所喜爱,当然这份喜爱不仅指对作品,还有对她求真的个性,在那个时代冲破思想的桎梏和身体牢笼的勇气。这是她作为流浪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开端。可当时这本书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更没把这本书看完,只看了三分之二量,就把它随手搁置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渐而忘之。今年四月份左右偶然间去书店看见她的十一部作品陈列在书店做显眼的位置,兴之所起一口气全揽回家(发神经的时候,我是不顾后果的),阅读中,期间好奇之处也会上网搜寻她更为全面的踪迹。而因工作关系,我看书的速度特别慢,五月底左右看完了十一本。对这隔着遥远时空的人多了几分遐想和向往,终归也只是想想,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潜意识受她影响,突然间也想写点什么,那段时间不论吃饭睡觉都在想要写的内容,就这样拼拼凑凑也写出了两万五千多字,虽然不多,但好歹有了一个简略的开端,内心还是有一种隐匿的快乐。在看三毛的时候我就在想下一个想看的作家是谁,兜兜转转,挑挑选选,最后敲定了——史铁生。对他最先认知的一部书是《我与地坛》,上学那会也鉴赏过他的一些篇章,身残志坚是我能想到对他最合适地诠释。对他最有映像的一句话是他的一句自评: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看到这句话时我的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无奈的乐观。看似是说他,其实是在说我自己,但也不完全,我无奈却不乐观,这也是我对自己当前处境最清醒下的认识,我渴望着从他的世界里找到一些使我不那么悲观的借口。我看书的习惯是一次看完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我脑子笨,如果看杂,就找不到那个作家的风格,一次性看完有利于我加深对那个作家的认知和了解这个作家的写作章法。到了书店之后到处马上找到了史铁生的书,遗憾的是只看到了《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管理员说他的书大多是以作品集在卖,放在其他地方,问我需不需要,平生最讨厌“作品集”这三个字,每部书里东挑西拣简称某某作品集(节选),看得人不上不下比不看还难受,果断拒绝。
回家之后迫不及待拆开《我与地坛》,挑灯夜看到两点才看了二十多页。看三毛的书我会急不可耐地后看,总觉得后面有另一个更精彩的世界等着我,而看史铁生的书,我就会难以自控地往回看,认为前面一个世界更加吸引我,其作品文字排列深沉、宁静、平和,很有感染力,总舍不得往后看,动物反刍因其胃里消化过的东西还有营养,再来一次才能彻底消化,这样的吸收使得食草动物各个机能不亚于食肉动物,我看书反刍也是如此,人笨嘛,这种行为也可以勉强理解。就这样反反复复一个多星期我才全部看完。深觉受益不少。接下来便是看《病隙碎笔》了,这部随笔集被称为最具灵光性的生命笔记,多次获奖并被译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当我翻开第一页时看到的是史铁生散发人性光辉笑容的黑白照片,下面附文: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我带着期待想要立刻走入他的世界,原以为我能像看《我与地坛》一样去看这本书,虽然慢,好歹也看进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太异想天开了。《病隙碎笔》前后写了四年,他说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一两行。他不知道,有一个看这本书的人速度还没他写书的速度快,看看,放放,放放,看看,到最后连捧起这本书的勇气都没了,索性放着吧,那就放着好了,等哪天豁然开朗,头脑开窍再来。
看三毛的书使我自信开朗,看史铁生的书让我自卑胆怯。白昼,我疯狂地爱着一叫三毛的女人,子夜,我又带着畏惧痴迷这个史铁生。没有问什么,更没有答案,单单作为一个人最直观的感受。
我人生前半段的很多事都是后知后觉,等失去了,过去了,不在了,才会幡然悔悟。书到用时方恨少不仅指考试,还有进入社会之后的知之甚少带来的挫败感和羞耻心。加油吧,亲爱的自己,醒过来就好,是时候晒晒枕头里发霉的梦想了,我在未来等着迎接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