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乐读:摄影绘本《巴夭人的孩子》
摄影/作者:彭懿,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作家、摄影师;出版:上海信谊。
《巴夭人的孩子》早前就开始预售,周六晚摄影师兼作者彭懿微信直播拍摄、创作历程。那时我恰好有事,没去收听。我的习惯是,自己不了解的书不随意评论、推荐。昨儿有了时间,就上网搜巴夭人(Bajau,也译作巴瑶人,印尼语为海上之民)的资料,但收获有限,大多是游客或摄影者展示去旅游潜水胜地仙本那拍的天堂美景、水上屋、高超的跳水潜水,至于居住在那里的巴夭人,只知道他们被称为海上游牧民族、海上吉普赛人,生活在东南亚大片的珊瑚区,没有国籍,过着原始的海上生活,不惧甚至欢迎外来世界的打扰,愿意表演纵深一跳换取食粮、点心。这些展示或介绍,总给人以现代都市文明人到此一游的感觉。
有些人文情怀的只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是一位叫傻冒叔的豆友写的一篇游记《海上讨生活的巴瑶人》。还有一位法国摄影师在这里与巴夭人共同生活了8天,但只找到了短短的新闻报道,懂法文的或可搜索法语网站。严谨一些的,印度历史学家萨蒂斯·钱德拉(Satish Chandra) 和希芒舒· 普拉布哈· 雷(Himanshu Prabha Ray)在其著作《海洋、身份和历史: 从孟加拉湾到南海》(The sea,Identity and History: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 China Sea)中有一些关于巴夭人的介绍。BBC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 Planet)海洋篇中也有巴夭人的记录。
《巴夭人的孩子》的作者彭懿,20世纪50年代生人,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很早就研究、推广儿童绘本,写过一系列儿童幻想小说,也有不少译作,在国内绘本和儿童文学领域是有名气的。这本书的预售也很火热,大陆儿童绘本界颇有名气的出版机构上海信谊首印8万册。但在中国,很多时候,名气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昨儿孩子上学后我安静地回听了彭懿关于此书创作的分享。
彭懿拍摄的照片很美,但并不稀罕——这个地方怎么拍都会太美;拍摄的过程也不容易,但这也符合No pain no gain的原则。打动我的是彭懿说他只是想要记录巴夭人孩子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孩子过着这样的童年:
“我们是巴夭人的孩子。我们是漂浮在海上的游牧民,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蓝色的珊瑚海上。有人说我们住的地方太美,美得像天堂。我不知道什么叫天堂,我只知道我生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
我曾经想,巴夭人原始、贫困,孩子们一看到游客就蜂拥上来或表演跳水讨要好吃的,他们会快乐吗?彭懿在绘本中有一句:“妈妈在,家就在。有妈妈的孩子,很快乐。”这句话,当真打动了我。孩子,无论黑与白,无论出身高贵贫贱,无论健康疾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童年有妈妈,有妈妈的爱、妈妈的陪伴,他的感觉都是幸福、快乐的。
《巴夭人的孩子》选了一个阳光、温情的角度来记录巴夭人。但我很想在BBC之外,还有人能拍关于巴夭人生存状况的更详细的纪录片,如果巴夭人愿意,问问他们:是否乐意接受外来世界的打扰,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是否有生活艰辛、养家糊口的压力?是否有人饱受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恐惧?有没有贫富仇恨?爱情、友情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过未来?希望什么,又梦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