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出墙”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汇,是“出轨”“外遇”“婚外情”的隐喻说法,一般情况下是一种负面评价,多用来批评女性生活作风不好。和“红杏出墙”同时出现的,还有“绿帽子”这个词语,如果说某某“红杏出墙”,同时也意味着她的老公被戴了“绿帽子”,那是一件让男人无比气闷、深感羞辱、恨不得提刀杀人的事情。
但“红杏出墙”在古代是一个好词语,一个好词语是怎么演化成一个贬义词的呢,值得思考一下。
先说说“红杏”吧。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在中国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杏花一般阴历二月开放,被叫做“二月花”。杏花有一个特点——会变色,其含苞待放时,如朵朵红云,随着花苞逐渐展开,色彩由浓逐渐转淡,变成白色的了。所以在其花开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以观赏的美景,那些多愁善感的雅士,便将对杏花的雅赏写进他们的诗词,有写“杏花红”的,如清代《声律启蒙》中的对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宋初词人宋祁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有写杏花白的,如唐代王维的诗句:“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当然,杏花和许多其他花木一样,也有不同颜色的品种,如红色、玫红色、粉红色。总之,在古代诗词中,写到“红杏”,那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说说“红杏出墙”的诗句吧,因为此诗句不止一次出现,我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一下。
1、晚唐吴融《途中遇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2、宋代陆游《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3、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这三首诗中,都写到了“红杏出墙”,而且“一枝红杏出墙头”是作为唯一的或者是重要的美景来写的,没有千树万树繁花盛开的热闹,就那么一枝红艳映入诗人的眼帘,给诗人单调的行程增添了无限的惊喜和情趣,那是一种蓬蓬勃勃的盎然的春意、一种蠢蠢欲动的勃发的生命活力,正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正因为“红杏”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蓬勃的生命活力,是一堵高墙无法遮蔽、无法束缚、无法限制的,所以后来的文艺作品开始用“红杏出墙”来讲述女性和丈夫以外的男性的情感故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位作家叫刘云若,和张恨水齐名,他们的小说多写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被叫做“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读者中大火。刘云若一部小说的名字就叫《红杏出墙记》,小说的关键情节是男主角——在报社工作的林白萍一日回家,发现妻子林芷华与好友边仲膺同床共枕,气愤之余他仍相信妻子绝非有意背叛,只是情难自已,他成全了他们,自己离开了。当然后面还有复杂曲折的情节,这里就不多说了,若谁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红杏出墙》。这里要说的是小说作者对女子婚外恋情的态度,并不是我们大家习以为常的毫不留情的鄙视、毫不宽恕的斥责,而是会分析这种非常规感情产生的原因,对这样的感情从人性、人情的角度进行审视和处理。
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红杏出墙”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题目叫《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它讲的是商人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在丈夫外出做生意其间和别的男人发生婚外情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也在于被戴了“绿帽子”的丈夫对妻子的态度。虽然他也很气恼,虽然他也把妻子给休了,但他对妻子没有打,没有骂,而是能反躬自省,认为在这场“丑事”中自己是有责任的,是自己贪图蝇头微利把妻子撇在家里,导致妻子的情感无处安放,才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小说的最后写到两人在经历一番波折后,王三巧又回到了蒋兴哥的身边。
上面所提到的两个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再以贞节伦理作为女子婚外情唯一的评价标准,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红杏出墙”之事在古今中外都不罕见,这类题材的小说、电影在现在依然很多,这说明“婚外情”依然是一个困扰当代人生活和情感的社会问题。处在婚姻中的男女,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使两个人琴瑟和谐,整个家庭其乐融融,是一件比出人头地更重要的事情,所以男人们不应该把精力全部放在打拼挣钱上,只有你的温柔才能让你的“红杏”在墙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