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桑葚渐渐成熟了。于是,茶余饭后,人们的聊天话题里有了桑葚的一席之地。那些爱好野味的人,也许早都吃过一通了。
作为一种水果,桑葚虽不如苹果香蕉诸果那般常为人食用,但每年初夏,能赶着桑葚的果期吃上那么一阵儿,既尝了鲜,又添了营养,也是挺美的一件事。
桑葚营养丰富,既可作为水果食用,也可入药,据说有防癌、抗衰老、营养肌肤和乌发等功效。如果你有这些需求,不妨每天吃一点。吃的时候,注意结合自己的体质,假如你脾胃虚寒,或者有糖尿病什么的毛病,那么就只好望洋兴叹吧。另外,多吃桑葚,还容易上火流鼻血。这些禁忌还是多少注意一下,免得过后追悔莫及。
关于桑葚,古代还流传下来一些记载,让我们知道它在民间的地位。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 二十四孝 ”里拾葚异器的故事吧。
话说东汉时期汝南郡有个孝子,名叫蔡顺,特别孝顺自己的母亲。当时正逢王莽之乱,又遇上了灾荒,普通人家都买不起柴米,只得拾桑葚充饥。有一天,蔡顺外出捡拾桑葚的时候,遇到了赤眉军,义军士兵看到蔡顺把红黑两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器皿之中,感到好奇,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便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养他的老母,以示敬意。
小小桑葚,居然成就了一个大孝子,真是令人欣慰!
不过,在某些地方,桑葚的价值可远远不如它的同胞——桑叶。众所周知,桑叶是蚕宝宝最爱的美食,是蚕丝的主要来源。为此,那些养蚕户所种植的大片桑树林,常常是只取桑叶,不要桑葚,每当桑葚成熟的时候,你会发现蚕农们几乎对它们视而不见,任凭它们随意掉落或被飞鸟啄食。若是不明就里的人看到,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的。
多年前,我曾在邻县的一位故人家住过一段时间,他们那一带便以养蚕闻名,几乎家家养蚕。那几乎是我头一回近距离地见那么多的桑树,桑葚,还有养蚕的过程。面对他们无视大片大片的桑葚,我曾报以无比惋惜,却遭到了他们的善意的取笑。
她们养蚕的情形,本来对我也是蛮新奇蛮有趣的一种见闻,可惜那时候的我心猿意马,心思全不如现在这样专注于奇妙的大自然。我只记得,屋子里摆着好几个巨大的像王莲叶子那样的竹筛子,里面撒满了桑叶,叶子上爬满了小白虫。它们悄没声息地在桑叶上蠕动,没多久叶子上就成了窟窟窿窿,再过一段时间,许多叶子就只剩下叶脉,像叶子的骨架一般。
我当时大概也曾短暂关注过那些蚕桑,毕竟这在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隐约记得,我那时说了关于蚕宝宝们什么话,被她和她的妈妈笑骂一番,那好像是关于蚕儿们的一些禁忌,担心它们长不大,我犯了忌讳,自然甘心挨骂。我还跟她们一起去采桑叶,什么桑叶能采,什么不能,现在也都忘记了。
我的老家,桑树不是很多,只记得紧靠我们老屋北墙的那一棵,因为它太高,小时候也不容易吃到它的果实,也就没培养起对桑葚的特别的兴趣。至于像有些人那样,把嘴和手全染成紫黑色的光辉形象,我似乎没什么印象。
倒是对桑葚的形象,我颇感兴趣,尤其是它由小到大,以及它变色变味儿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一颗桑葚想象成一串葡萄,一开始,它自然是微不足道的,颜色淡绿,你若好奇想尝尝它的口味, 保准把你酸得只喊“ 嘶嘶嘶”;你几天不注意它,再去看时,大概它个头就攒起来了,像一个肥硕的浑身长满小疙瘩的毛虫,样子有点丑陋,白色,至于什么味道,这回我可没尝 ,我有点怕。随后啊,它就转红,变紫, 发黑,逐渐出落得楚楚动人,也许你刚碰着它,它的汁液就渗出来了 ,沾你一手。这时候的味道嘛,甜甜的,还有点涩涩的感觉,又像葡萄酒,很醇厚的样子。
虽然如此,我却并不是特别爱吃,其实也是不能多吃,于是,就只好欣赏喽。据我们观察,似乎鸟儿们,尤其是喜鹊和灰椋鸟都很喜欢吃桑葚,因为它们的粪便出卖了它们的癖好。
桑树是一种人情味儿很浓的树,有桑之地必有人家。人家烟火处,桑叶迎风响。在这绿意盎然的初夏,我发现了它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