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主义是威力异常强大的,针对全社会所有阶层人民的价值观打击,特别是年轻人,认识消费主义非常有必要,我认为对人生有非常大的帮助。
接下来的有些话可能非常直白,可能会引起你的不舒适,建议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现代消费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对阶级界限进行模糊化,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消费主义频频给大家洗脑的原因。
那什么叫做阶级界限模糊化?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记得好几年前有一次英雄联盟表演赛,王思聪、卢本伟还有周杰伦同台,那次卢本伟穿的和王思聪一模一样的鞋子,好像是5万元一双。
但当时的贴吧都在嘲笑卢本伟,认为他跟王思聪穿一样的鞋子是一个很滑稽的事情,觉得他是在强行附庸风雅,穿的再好也是草包一个。
王思聪他爹毕竟当过中国首富,而卢本伟只是一个靠打游戏发家的人,大部分人内心都认为他俩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而这双鞋子并没有消除他们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说,现代消费主义本质上并不能消除这种不平等性,但却模糊了阶级界限。
假如你找一个不认识这两个人的路人来看他们,可能根本分辨不出谁比谁高人一等。假如我也上台了,我也穿了这双5万元的鞋子,那难道说明我和他们两个人就平等了吗?当然不是的,买5万元的鞋子对于王思聪来说就是个零头,对于卢文伟来说,肯定是直播一晚上的收入,但是对于我来说,就要我努力工作几十个日夜才能得到。
在现在的消费社会中,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工作和家庭已经不能直接赋予我们身份和地位了,但是消费可以赋予你身份和地位。
因为你穿的这双鞋子,所以你上流
因为你开这个车,所以你社会地位高
所以你买的根本就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背后所代表的符号。
没有人买5万块钱的鞋子是为了穿的舒适,他们花5万块钱买的是这双鞋子背后所代表的精致、高贵、时尚、格局。这个很贵的消费品,虽然模糊的阶级界限,但是并不代表抹除了阶级界限
如果你也跟着去追求很贵的鞋子,说明你已经消极被动的接受了资本家创造的符号,正是因为我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导致资本家拿几百块钱成本的东西翻了几十上百倍的价格卖给我们。
很多人的想法特别荒谬,他觉得穿的用的和上流人士一样,自己也成为上流人士了,然后就轻轻松松就上了资本家的套。
资本家占有了社会资源,不停生产商品,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物质丰盛的社会,然后时时刻刻都在用广告输出扭曲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大脑进行轰炸打击。
比如,百达翡丽的广告,特别离谱,《没有人可以拥有百达费力,你只不过是为下一代保管而已》 我TMD花了上百万买这个在科技和工艺上已经被石英表、电子表吊打的机械表,我还不能拥有它,只能拿着当传家宝,你说这荒不荒诞?
江诗丹顿——《你可以轻易的拥有时间,却无法轻易的拥有》
劳力士——《从未改变世界,只是把那留给带他的人》
这些广告都是在有意识的并且非常隐晦的给你输出一种价值观,那就是他们是高贵的,你无法轻易的拥有他们,但事实上,如果你抛开这种修辞术,深挖符号背后的商品本身,这就是个手表而已。
意大利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90%的意大利人都是天主教徒,天主教教义里面七宗罪之一就是嫉妒。而诞生于意大利的奢侈品品牌GUCCI的广告是这样的,《若让别人嫉妒,就该拥有嫉妒》
在我国备受追捧的香奈儿的广告词就是《无人能享受我们的美梦》
正因为这些奢侈商品本身并不值钱,一个几万元的包和一个几百元的包并无二意,你想一下,一个工艺流程如此透明的东西能有什么技术含量?
甚至不少包就是国内代工出来的,所以他们背后的营销公司一定会努力的给他们的商品编制概念,只有对你持续输出优越感,他才能以贵的多的价格卖给你。
你仔细想一想,当你省吃俭用买下一件奢侈品以后,你真的就能变成人上人吗?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我们大部分平民老百姓都是工具人,我花费时间写文章做视频,娱乐大众,创造流量,我是工具人,建筑工人、建设城市清洁工、外卖小哥、网约车给人们提供便利也是工具人,去流水线当工人也好,去大公司996也好,大家都是工具人。
但是当工具人并不可悲,可悲之处就在于你不仅当了工具人,你对于梦想、成功、幸福这些词语的定义权也被资本家夺取了。
资本家告诉你,背着几万块钱的奢侈品包包就叫成功,资本家告诉你穿着几千元的鞋子就叫幸福,资本家给你塑造了一个富人的生活模型,告诉你那就是你的梦想。
上流人士巴菲特,每天吃汉堡阅读,十年如一日,我也每天吃汉堡看书,我难道还能成为巴菲特吗?
但是巴菲特简单的生活模式恰恰说明,这种站在时代顶峰的人,他根本不为消费主义所左右,他不接受别的资本家洗脑,他不用靠商品给自己定义价值。
当然,有的人会说,我没有想那么多,我买奢侈品、买鞋子就是单纯的喜欢,单纯的觉得好看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审美标准是谁决定的?你的喜好又是谁决定的?
我自己有一双黑色皮鞋,一套正装西服,很商务的那种,但是我买来只有结婚的时候穿过一次,我内心觉得这样穿非常帅,而且它还带有一点增高的效果,那次结婚我觉得自己就像梁朝伟,但是我平时从来不这样穿,因为如果我穿西服加皮鞋出去,大家会笑话我像个卖保险的。
消费社会它既不平等,且也不自由,看似我有很多种选择的权利,我可以穿皮鞋、凉鞋、跑步鞋、靴子、运动鞋,但是那些不符合潮流的鞋子,我根本没法选择。
事实上,我平时就是没法穿着西服、皮鞋,出去社交,最后还是得穿休闲装,这哪里谈得上自由呢?当然我这些话还是比较温柔的。
有一本书叫《消费社会》,作者鲍德里亚在书里反复提出一个观点,“女性的身体并不是女性自己的,女性的身体已经被消费社会异化成了商品”
她们可以自我护理、喷香水、着装,她们可以刮腋毛、脱腿毛,可以化妆,选择几百种色号的口红,可以穿JK、穿lolita,穿汉服、穿裙子、穿短裤,穿皮鞋、穿高跟鞋、穿运动鞋,但是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
书中说"她们对自己的皮肤没有自信,对自己的眼光也没有自信,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丝毫不能给她们带来自信"
女性的自然价值,比如内在美、魅力、感性,都随着指数级增加的表现度的出现而消失了。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人崇尚自然美,指数级增加了美妆技术、P图技术、整容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力,把自然美给掩盖了。
有个歌手叫许嵩,他有一首歌叫做《素颜》,以前也是火遍大江南北。
但现如今不会再有素颜化妆的争论了,甚至整容、纯天然的争论也变少了,因为所谓的纯天然早已失去了话语权。
大部分人都是认为只要好看就行,化妆、整容、穿好看的衣服,看似是女性自己选择的。
实际上她们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失去了不化妆的权利,失去了过时的权利,失去了表达自然美与内涵的权利。她们去选择变美,只是因为这符合社会主流审美。
资本家一边卖着高价的各种商品,赚取着高额的利润,一边断言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女人要精致一点,要提升美商,如果你想抵抗,不打扮、不化妆,走内在美路线,大家就会觉得你不修边幅。
鲍德里亚非常毒舌,他直言不讳的在书中说到:“女人之所以进行自我消费,是因为她与自己的关系是由符号表达和维持的”
但不管是我们男生也好,女生也好,你想想看,我们所追求的个性,这些个性根本就不是我们的自我表达,而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范例。
而现代社会又是怎么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呢?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次在外面散步,那条街附近就有一个妇幼医院,当时有一个男的骑着电动车,他老婆坐在后面,挺着个大肚子。
而那个妇幼医院旁边又有一家酒吧,当时有一辆法拉利呼啸而过,停在酒吧门口,非常多的靓女帅哥们围了过去啊,与车上下来的人说说笑笑,那个车卖500多万。
当时在我这个路人眼中,那对夫妻成了这个法拉利车主的点缀注脚,对我的冲击感非常真切,那个时候我还发了一条也是自我感动的朋友圈啊,我说以后一定要努力赚钱,为了不让我老婆怀孕的时候还骑着电动车带她去医院。
这说明我已经在消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拜物主义思想,要是那对夫妻生活非常幸福,爱情非常美满的,要是他们本来就不在乎物质生活呢?我凭什么认定他们就是失败的人生呢?
当然,消费主义毫无疑问也是影响了我们的爱情观,年轻人们出去约会,但是浪漫程度却是以消费标准来衡量的。
大家择偶的标准是看对方有没有钱,家里条件好不好,大部分人的条件肯定是满足了生活标准的,但是大家择偶在意的是消费水平,不是满足生活标准即可。
更多的人择偶不像是在追求爱情,反而像是把对方定义成了买方,既然认为对方是买主,自然自己也就被异化成了商品,最后一堆旷男怨女反而感叹这个世界没有真爱。
一次求婚仪式成不成功,要看你的钻戒给的大不大,钻戒大的话,爱情就可以“永流传”
因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而这句广告词的策划是戴比尔斯公司,他们公司就是负责开采钻石的,世界上有六成的钻石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实际上钻石的结构就是碳,改变一下结构就变成了石墨,也就是铅笔的底芯。
随着现代科技和材料学的发展,人造钻石大量的出现,不仅价格便宜,跟天然钻石放在一起根本就分辨不出来。
就算是天然钻石,实际上在地球,天然钻石这个东西储备量其实非常的大,而且也毫不值钱。
但是戴比尔斯公司每年就搞一点点出来卖,并且创造了一个营销神话,把钻石与爱情绑定在了一起。
你去求婚就非得搞那么一粒,就算你女朋友和你的价值观相同,都决定不要钻石求婚了,但女方的家长,他们会说结个婚连钻戒都不买啊,肯定不是真心的。
所以你花几万送钻石,送的既不是爱情,也不是消费品,更不是什么保值的资产,只是送给女方家长和闺蜜们看的一种我愿意给我老婆花钱的信用背书。
你说双方家长要求一下房子车子的薪酬,起码这些东西是可以实实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以要求送钻石,而且还视此为传统文化,实在是荒谬无比。
而这种钻石求婚的文化普遍存在,说明营销公司日复一日的洗脑太成功了,消费主义毫无疑问也影响了我们的亲情观,每当母亲节,朋友圈就会出现一堆晒自己给母亲送了什么礼物的,大家展示的不是亲情,也不是礼物,而是礼物背后所表达出的符号。
母亲节成立于美国的1914年,本意是想体现社会对母亲的热烈爱护,结果成为了花贩子们赚钱的良机,他们大肆鼓吹人们要在这一天买花送给自己的母亲。
母亲节的百度百科现在就写着,这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通常母亲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最早向公众呼吁成立母亲节的人名字叫做安娜查韦斯,她本人在1923年又开始抗议的说:“这不是我本来的目的,我希望这是一个感恩日,而不是一个利润日”
许多节日也在消费社会中开始商业化,购买礼物与传递感情之间被画上了等号,购买的礼物越贵重,送出的红包金额越大,代表传递的感情越真挚。
父母通过消费上的操纵,来解决小孩子们的行为问题也越来越正常,给孩子买玩具就代表你爱孩子,孩子不开心就买个玩具安慰一下,孩子表现好就买个玩具奖励一下。
至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996还是流水线,还是服务业,我想大家对于工作应该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工作本身是令人不快乐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工作都要听命于人,带来的满足感非常有限,既然不能直接改变这种不爽,但是如果能通过劳动换来更好的业余生活,也是可以缓解这种不爽的。
所以我们现在去工作并不是作为生活的本来目的,而是把工作当成了以后拥抱消费主义的工具,因为如果不买新东西,不进行更好的休闲消费,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更好的业余生活呢?
而如果上班族想更好的定义自己的业余生活,换取更多的满足感,又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换取更高额的报酬,并且还满足的称自己为中产阶级,你会发现那些总在劝大家好好打工的人,自己本身都是不怎么去打工的。
我可能常劝大家多读书,但是我从来不劝别人去打工,我内心并不相信好好上班就能人生美好,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了打工,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好像一直在批判,那么消费主义难道就一点好处也没有吗?
当然也是有的,托马斯弗里德曼就曾经指出,深度消费的社会之间不会发动战争,相互攻击。
因为当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享受着消费主义的成果时,他们不再愿意打仗了,那么战争将会因此而减少。
在很多消费社会中,参军并不是受欢迎的选择,而且消费主义也是现代国家建国基石之一,处于消费社会中,大家心无杂念,一心赚钱,没有什么野心和叛逆性。
以前旧世界的人们没那么多商品,工作只能自给自足,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呢,生产力一下子就飙升了起来,势必有很多人成为有钱阶级,这个有钱阶级一多呢,社会就容易混乱,消费主义让大家都成为无限阶级了,减少了人民的抗议,也便于了管理。
而且有研究指出,人们处在消费社会中,道德水准确实变高了,更加愿意直面社会的不公,也更加愿意抵制工作条件的恶化
反正只要大家的购买力能够支撑下去,社会就能一直运转下去,而且新产品的的确确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停注入新的舒适和娱乐,现在也确实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加好看,尽管有人认为这种好看很肤浅,但是如果发起调查呢?我想根本没多少人会愿意退回到消费社会之前的物质标准。
解释一下消费主义这个概念,并不是说买奢侈品才叫消费主义,而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被消费占据了垄断地位,这才是消费主义
很多人批判消费主义其实只停留在表面上,呼吁大家不要买奢侈品,不要被广告洗脑,不要透支信用卡,好好挣钱。
可是当你做到了这一切以后,你又应该怎么办呢?你存钱的目的是什么?是买房买车吗?
那说明你存钱也是为了另一个更大的消费欲望,你存钱为了改变下一代的生活条件,那你其实也是把下一代送到了消费主义漩涡之中。我们是没有办法抵抗这个东西的,因为消费是现代社会的主题。
你看我在这批判的头头是道,我自己又岂能做到置身事外,除非我住到深山里去隐居,自己种田,一辈子自给自足,否则我肯定也是需要钱,需要消费,要完全抵制消费主义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陷入消费主义也可以分为温和的和激烈的,这是我的价值观。
如何温和的与消费主义共舞呢?在这里说说我的个人之言,我愿意享受来自消费社会的便利,但是我并不接受品牌给我洗脑,我对于商品的依赖仅仅停留在身体上,而不是心理上。如果你不想完全被消费主义操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建立一个比消费主义更好的价值观。
我们小时候爸妈要我们好好读书,为什么好好读书呢?因为要找个好工作,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呢?为了在消费社会中更好的定义自己,这其实就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那么如果你不以消费为动力去学习和工作,你还做得下去吗?就像我现在看书没人给我钱,我也愿意一直看下去,因为我觉得这很有趣。
然后我自己消费其实非常低,上一次花大钱就是DIY台式电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几年前的,花的那些钱也无非是花在了游戏上,为什么几年前的衣服现在还在穿呢?
不是我有意想节省,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想买新衣服的欲望,我内心觉得这样不停的去追逐新潮反而没什么个性,衣服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够穿就行了,我出门就是把自己弄干净就好了,从来不会打扮的花里胡哨的。
而且当我内心不靠所谓的时尚来建立自信以后,我身边的人根本不会用着装来评判我。自信这个东西是自己给自己的,内心丰沛,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你怎么会被物所左右呢?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茼蒿人,靠物来给你自信,你获得的绝对不是真正的自信。
如果你已经出了社会,你身边的人还在跟你攀比,有意无意的暗示你穿的穿的难看,那你直接把他拉黑就完事了。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已经出了社会,还在靠所谓的时尚去建立价值评判体系,输出优越感的人,与他交朋友根本不会对你的人生有多少帮助。
信用卡这个东西千万别搞,去贷款消费是最蠢的一件事,我几年前深陷消费主义,那也是赚多少用多少,但我从没想过去借钱消费,我现在愿意去做生意赚钱,因为这是消费社会,我逃避不了。
但是我从没想过赚了钱去炫耀,假如以后赚了很多钱,我愿意买好房子,这也只是为了让我生活更加舒适,我把钱这个东西看作是让我自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买化妆品不是不可以啊,用完再买新的,买鞋不是不可以,除非你炒鞋,否则收集一堆流水线产品没有任何的意义,电子产品不要去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
亲情、爱情、友情,社会关系的维持,靠的都是陪伴、理解与包容。
不要为了炫耀而去买一堆华而不实的礼物,要对抗消费主义,还有一件事特别重要,你一定要争夺对于成功、幸福等词汇的定义权。
你的人生,你的价值,不应该被品牌所左右,不应该被商品所定义。
不要出于虚荣与物欲去消费,买再多的AJ也不代表你篮球打得好,良好的身材与健康是靠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
去再多的图书馆、博物馆、文青圣地打卡晒朋友圈,也不代表你的思想就更加充实了,思想深度靠的是阅读量和对生活的反思积累起来。
消费也并不能给你带来修养,修养体现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