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之道》读到三分之一,“整理、梳理”的念头油然而生。
01 | 意识到个体的渺小和组织的伟大,是认识的分水岭
——对于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从业这么多年,用现在的视角去看过去的从业公司/平台,我特别感谢“良烨公司”(台资企业)“晓铭实业”(港资企业)以及最后一份令我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小鹿呦呦(学科教育)。没有这三家公司对我的培养和栽培,就没有现在的我(虽然现在也没什么成就,哈哈)。前两家企业教会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员工,做好本分的工作以及如何去跟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在小鹿呦呦的成长,特别感谢我的老板大人们对我的鞭策和要求。如果说,前面是技能的成长,后面则是思维的成长。【组织的伟大,不一定是让你短期获利,却是细水长流,越流越有】
02 | 在不确定性中主动拥抱未来
——路,是走着走着就有了的。
人,没有前后眼更无法预测未来会迎来什么?与其这样还不如尝试去突破,或许走着走着就有了方向,走着走着对未来有了规划。当然了,前提是你用正向的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些未知的人或事儿,如果没有比当下更坏的状态,那么就勇敢一些,去尝试一下吧!
03 | 道可道,非常道
——不同时期,选用不同方式方法很重要
其核心是尊重常识,拥抱变化,革新超越并勇于求胜。我们也常常讨论“人员稳定”是好事?还是件坏事儿?最终的结论是:好坏的定义再于企业所处的阶段。大变与小变,常变与不变,我们更应该对此有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因为本身也矛盾,也不矛盾。
04 | 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成效
——不要被定义,阶段性进步虽慢,但具有良好的成果
我常去的一家做脸部清洁的老板,常常对顾客说“你的钱花在哪里,你哪里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虽然有营销的成分,但不可否认是这么个理儿。有时候我们的进步或者进展比较慢,是因为定的目标过大或者过高,短时间不能达到效果,但只要肯坚持坚持,收获总是意外的。
05 | 脱离场景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在今天验证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属于囤课族,也属于耳根子比较软的人,有时候会因为当下氛围影响去囤课,听上去是上进,但实际真的花的钱太冤枉和没有意义。去年10月份我想购买一套2.8W的课程,一来是因为当时手头紧犹豫了一下下,二来我打给(电话)我的榜样好友,后来就断了这个年念头。现在回头看实在是太幸运了。当然,不是说课程本身不好,而是行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去做这个举动,再看今年跨赛道、跨领域、甚至是跨岗位........下午我主动拒绝了课程的购买。拒绝不是因为课程本身的原因,而是脱离场景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06 | 关于赋能
——给不需要一碗水的人一碗水,是一种负担
对赋能有了新人认识,当然这也是一种思维的迭代升级。以前可能我对赋能是一腔热血,总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去赋能团队。至今才领悟到,对于有需要的人帮助才是真正的赋能,才能真正体现赋能的价值。而“这个人”对于成长对于帮助需要主动寻求而不是被动。尽管TA是需要成长的,但个人不愿意,那么赋能于TA而言只是一种担负。
07 | 最优秀的人愿意去一线
国家领导提倡“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去”,在企业当中更需要具备这种意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