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同事,请在心里默默打个勾:
遇到问题喜欢推卸责任,抱怨领导没有交代清楚,抱怨同事不够配合;
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想到什么做什么,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
打工心态,所有工作等待领导安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照看看,中了几条?其实,罗列这些场景,并不代表这就是现实中你同事的样子,相反,这恰恰反映的是你自身消极被动的想法或性格弱点,说明你自己可能还是依赖型的人,还没有真正独立,就像还没有长大的孩子,遇到任何问题会问自己的爸妈怎么办,而不是自己想办法独立解决。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人格呢?首先要学会积极主动。
在史蒂芬·科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积极主动是排在第一个的习惯,因为你只有下定决心掌管一切,才能真正开始培养其他习惯。作者在书中提到: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一、学会思维转换
那么,怎样学会思维转换呢?
作者在书中引用灯塔与船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
两艘演习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一天天色已晚,浓重的雾气使得能见度极低,船长站在舰桥上瞭望。
刚入夜不久,舰桥一侧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舷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他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
船长听完勃然大怒,大叫道:“这是战舰,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结果,船长改变了航道。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就像灯塔,是不可动摇的自然法则。
旧有的消极被动的思维模式是由外而内的解决办法,会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别人和环境的缺陷。
而改用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做起。比如:你想在工作上享有更多的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任的尽职的员工;如果你想获得领导的信任,那么你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二、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消极被动与积极主动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也就是你有自己的选择。
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消极被动归咎于外在的世界,比如:
基因决定论认为,你的脾气不好,是因为你自己祖先的DNA里就有坏脾气的成分,借着基因遗传到了你的身上。
心理决定论认为,你现在的落寞是由父母造成的,因为童年时期的你只要犯错就会被父母责骂、惩罚甚至跟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削弱了你的自信;
环境决定论认为,你消极被动的工作方式完全是因为老板的不作为,部门环境的影响,其他员工的不良行为导致的。
总之,一切原因都是外界造成的,唯独看不到自己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积极主动地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
正如你面前摆着一台电脑,你可以选择自主编程,不受本能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程序。
为什么人类可以做到这些而动物做不到呢?因为动物的能力有限,只能听命于本能和后天环境,而人类的天赋却永无止境。
罗斯福夫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伤害你的权力交到别人手里,他们是没办法中伤你的内心。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三、扩大你的影响圈
作者在书中提到,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哪个圈,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因为积极主动的人会更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的弱点,环境问题等,导致他们的能量越来越消极,从而造成影响圈日益缩小。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关注圈”相当于你朋友圈里其他人分享的内容,而“影响圈”就是自己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他人的分享内容上,从而让自己的生活被他人左右,而少数人会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下功夫经营自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为关注他人很容易,经营自己很困难。
所以,从日常生活开始,专注于影响圈,扩大影响圈,训练自己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总结
幸福,就像不幸一样,是一个主动的选择。
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个积极主动的人吧,做自己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乘客,这样你才会有和生活谈判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