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小朵儿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近期也出现了很多起。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名17岁男孩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回家途中不忍母亲的批评,跳桥身亡。
2020年5月20日,江西赣州一名11岁男孩因被妈妈批评觉得内疚,认为自己是家庭负担遂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只要我死了,就不会生病花钱了......”
2020年9月17日,武汉一名初三年级的中学生,在学校里被其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自杀,虽然已经尽快送医,但是因为伤势过重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
十几岁,正处于花季年龄的青少年,内心为何如此脆弱,一碰就碎。
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01 没有“挫折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80年代前出生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被父母严格管教,接受的都是“棍棒教育”,就是这样严苛的教育模式,也没有听说那个年代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有自杀倾向,甚至付诸行动的。
如今的青少年,出生在“421”结构的家庭中,父母工作繁忙,大多是跟着祖父母一辈长大,过着“小王子”“小公主”般养尊处优的优渥生活,“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家里家外都被全家人高度戒备的保护着。
而今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如此之大,试问这些从未经历风雨的“温室的花朵”,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如何生存呢?
我们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青少年因为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因为与同学朋友发生口角,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去轻生,为什么他们有勇气结束生命,却没有勇气面对批评?
在现在的教育中,缺少一种教育,那就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让孩子及早懂得“失败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个道理,是极为重要的。
人生之路不可能风调雨顺,人一定会遇到荆棘丛生的地方,这个时候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乐观的心态,懂得从失败中学会成长,学会坚强的面对挫折,领悟“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才不会轻易被困难摧垮,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轻生。
02 负能量的语言就像无形的针刺伤孩子的心
知乎上关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的提问里有一则高点赞的回答,答者提到了几段话:
“你才几岁,你就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长大了苦日子多着呢你怎么办。”
“我这点苦都吃不了,我赶紧死了算了,反正长大了更吃不了苦还是得死。”
“你才几岁,你这点委屈算什么”
“你以为这样就有什么了不起?”
“心理素质那么差,你以后到社会上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内心脆弱,刚刚经历了一些挫折的人,听到这些话,内心的感受会如何?
想必一定有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认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于是很有可能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越想心情越低落,越钻牛角尖,最终可能会导致抑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人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偏弱,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抑郁症这只“毒手”正悄无声息的侵蚀着年轻的生命。
联合国卫生组织研究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 5 位,仅次于冠心病。
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抑郁发生率在25.5%-44%之间,与西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发生率在25%-40%之间相一致。中学女生在抑郁症状发生率上显著多于男生。
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敏感,有一颗“玻璃心”,所以作为父母要多给予他们内心层面的关爱,而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的。
如果他们遭遇失败,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句“一切都会过去的,下次我们会更好的。”也许更能让他们放下内心的防线,与你们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
所有的不开心都可以倾述出来,自然心结也就容易解开,不至于走向极端。
03 写在最后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悲剧的发生,特别是青少年轻生的悲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养育十几二十年,如果因为孩子不忍一时之痛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势必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学习任务繁重,课业压力巨大,还要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神压力,心理问题的发生较为普遍,需要学校、父母等多方面的密切关注。
不是人人都有高智商,人人都能成为学霸。
因材施教,发掘孩子身上的亮点,让他们的“长板”更长,才是帮助他们成才的正确教育方式。
我是Jo小朵儿,乐于分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的北京大妞儿,愿给平凡的生活加点料,给奋斗的人生多一点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