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上朱自清的《背影》要求背诵,其实学的懵懵懂懂;
再读懂时,大概我们已不再年轻。
原来,每一个平凡的爸爸,都是孩子心中的英雄。
可是,总有妈妈们却不懂这份爱。
傍晚,在奈雪的茶店里坐着,等待我的取餐号。
旁边沙发上坐着一位中年女人和她的女儿在边喝边聊,听到妈妈用不高却略带愤怒的语气说:“不要再提你爸爸,猪脑子!我看到他都烦透了”!
小学生打扮的女儿动了动嘴巴,没有接话, 低头默默的端起了奶茶。
过了几秒钟后,幽幽的嘟囔了一句:“你天天都唠叨他,烦不烦啊!”
这样的情形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曾听父母说过另外一方的坏话“你爸真没出息”“你妈太没有文化了”......
以及那句经典的「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他离婚了。」
这些话我也听的很熟悉,甚至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我自己就曾经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原生的家庭中。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可爸爸也是孩子的主心骨, 如果主心骨都被妈妈给说没了, 那顶梁柱也就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可能就轰然倒塌了。
和妈妈在一起时,妈妈对爸爸的描述是负面的。
而和爸爸在一起时,爸爸讲述的故事又是另一个版本。
大人们倾诉完毕,心里是疏解了,但留给孩子的,却是极度的困惑和压力。
你想啊,在幼小的心灵中,如果连自己最亲的父母讲的话都是不可信任的,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可以信任的?
孩子身上流淌着父母的血液,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爸爸、妈妈组成一个家,家是什么?家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爸爸、妈妈是他最值得信赖的人。在孩子面前数落、诋毁、嘲笑、奚落任何一方,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去年的一部热播剧《小欢喜》,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宋倩、乔英子母女,由代入感而产生的共鸣感很强烈。
因为离异,宋倩与女儿英子相依为命,她不仅把 “我的世界只有你”这般沉重的爱给了女儿,束缚得女儿喘不过来气,还不允许女儿与爸爸来往频繁。
爸爸给英子送礼物,她以影响女儿学习为由,一次次将前夫推向门外;
高考宣誓会上一家三口难得的合影,她却将前夫的头像偷偷剪掉;
她经常当着孩子面与前夫唇枪舌战,说前夫“作风不检点”,告诫女儿,远离这个“不靠谱”的爸爸……
而所有的这一切英子都看在眼里,其实她很爱爸爸,虽然他不是妈妈眼中的好丈夫,但是他却是一个可爱、幽默,从不强迫她做任何事、无条件爱着她的好爸爸。
可妈妈却强迫英子接受一个“坏爸爸”的“真相”,她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和痛苦!
后来,她离家出走,得了抑郁症。
求医的过程中,医生问了她爸妈一个问题:你们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
这时,她妈妈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的这种做法给女儿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
为什么伤害会如此大呢?
首先,长期在孩子面前指责数落爸爸的不是,会让孩子产生人格分裂倾向。
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孩子选择相信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有了一些是非观念,因为数落的是自己的爸爸,在厌恶爸爸某些方面的同时,又会对妈妈产生怀疑,进而也会厌恶妈妈的一些做法。
其次, 会给孩子带来叛逆的心理。你们互相指责,我谁也不相信,你让我这样我偏那样,越不让我做我越想去试试,不管事情是好是坏,不管你们感受如何,因为你们也不曾顾及过我的感受,同样,爸爸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妈妈的不好,也会一样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还有,孩子长大后会产生恐惧婚姻或是复制原生家庭的模式。很多年后到了适婚年龄,却对婚姻避之不及的想要逃脱,因为从父母的婚姻模式中看到的都是负面。
还有,孩子长大成家后,在对待配偶、子女的关系处理中,会重复原生家庭的模式。
你是不是没有想到,有时候就是想发泄一下,却会给孩子造成如此深远且沉重的影响吧?
我女儿小时候陪她读过绘本《我爸爸》,绘本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仰望“爸爸”这个角色。总之爸爸永远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男人。我觉得这本书特别棒!
有位名人说过,伟大的父亲往往更容易击垮孩子,有时父亲的平庸反而让孩子得到解放。”不知道这样说,是否能缓解妈妈们一些抱怨?
每个父亲,
都是孩子生活里的超级英雄,
无关乎钱,也无关乎能力。
每个父亲
都值得我们尊重。
前提是,他发自内心的想当一个好父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