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与孩子学会对彼此坦诚相见时,他们就不再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父母乐于成为一个真实的孩子的父母——孩子也乐于拥有一个真实的父母。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第六章,当问题归属于父母时,他们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法?哪些是应对孩子的无效方法?哪些是有效方法?为什么“我—信息”更加有效?
【每日一拆】用“我—信息”坦诚表达父母自身的需求。
父母也是有需求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权从他们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但是很多父母把孩子摆在了家庭的首位,这些孩子要求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却不考虑父母的需求。当父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的孩子似乎在一条单行道上成长,只满足自己的需求,父母通常会因此感到痛苦,面对孩子的“自私自利”,产生强烈的怨恨。
那么,父母应当怎样与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倾听他们的情感,并体谅他们的需求?
R:
首先,还是要理解问题归属的原则。若问题归属于父母,父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他们有以下可供选择的方法:
一、他们可以试着直接改变孩子。二、他们可以试着改变环境。三、他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
直接改变孩子的无效方法包括:
一、送出一个“解决方案信息”,具体包括:
1、命令、指示、指挥(如:赶快去做功课。你去找点东西玩。)
2、警告、训诫、威胁(比如:如果你不停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3、劝告、布道、说教(比如:你不应该那样做。)
4、建议,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会把它忘了。)
送出解决方案,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1、孩子有抗拒心理,拒绝按照你说的做。
2、给孩子送出解决方案还传达了另一种信息:“我不信任你自己选择解决方案。”
3、送出解决方案等于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比他的更重要,他必须做你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而无视他自己的需求。
二、送出一个“拒绝信息”,具体可分成以下几类:
1、评判、批评、责备。(比如:你应该更懂事。你很坏。)
2、归类、嘲笑、羞辱。(比如:你是个被宠坏的小鬼。)
3、解释、诊断、心理分析。(比如:你只是想要获得一些关注。)
4、教导、说教。(比如:好孩子不会那样做。)
当孩子被评价或被责备时,常常会感到内疚和懊悔。孩子还会感到父母不公平,感觉父母不爱自己,遭到拒绝。孩子常常对这样的信息做出抵抗行为,他们会固执己见,或者会像飞镖一样反过来对父母发动攻击。拒绝信息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不足,损害他的自尊。因此,拒绝信息会对一个人带来终生无法消除的障碍。
那么,应对孩子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呢?——送出“我—信息”。
如果父母送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可接受行为。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比如:“当你没有按时从学校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点回来时,我会担心,这会使我无法专心工作。”
“我—信息”非常有效,不太容易激起抵抗和叛逆,让孩子负担起改变他的行为的责任,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成长。
要发出“我—信息'需要很大的勇气,然而诚实和坦率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一种真正的人际关系。
I:
通常,我们习惯于指责对方或进行说教,而很少使用正面的“我信息”来清晰地描述问题并表达感受和期望,也因此,我们往往创造出对立的关系,而非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关系。甚至,我们会一再重复无效的沟通模式而很少进行反思,并选择新的有效的模式。
即便是对成年人来说,敞开心扉表达感受都是困难的,需要学习的。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少被鼓励表达感受,相反地,要学会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迎合外在的标准。渐渐地,我们习惯把手指伸向对方,指出他的问题,而很少坦白地面对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是时候转变固有的表达方式,建立全新的沟通模式了。
A1:
今天留心觉察了一下,在我和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充斥着大量的“你—信息”,“你怎么就这么不省心;你赶快写作业去;要不是你浪费了时间,我们怎么会迟到......”连珠炮似的“你你你”发出去,孩子本能地就会抗拒、厌烦,拒绝做出改变。
试想,我们对自己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配偶,怎么可能会用这种充满评判、说教的口气呢?对方肯定不会买单,关系也无法维系。就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便可以肆无忌惮、口不择言地使用强硬的口气,对他进行指挥、命令吗?想来,这确实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更不用说孩子内心会产生多少负面情绪和感受了。
面临一个不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需要学会以尊重的态度,共赢的方式与他沟通。
当尝试使用“我—信息”表达之后,发现孩子其实很会关心父母,并乐于配合做出改变。此时,爱在亲子之间流动,那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一旦父母应对孩子的方式发生改变,孩子也会随之改变。
A2:
出现问题时,一味地指责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往往无济于事。从父母自身进行反思,调整沟通的方式,特别是当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影响到父母时,父母以自我负责的态度,坦诚地与孩子沟通,这既是成熟的处理方式,也是给孩子的良好示范。
时时提醒自己“我怎么了”,以“我”为出发点,真诚地反思,坦诚地表达,日积月累,沟通的品质就会提高。而这种沟通的能力,不但对于亲子关系有益,对于其他的关系也很有帮助。
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对旧的沟通方式进行深入觉察,对新的沟通方式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渐渐发现能够升级自己的系统,让沟通更加顺畅有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