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cuō)指天,五管在上,两髀(bì)为胁。挫针治繲(jiè),足以糊口;鼓筴(cè)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译文
有一位名叫支离疏的人,脸颊因背驼而隐在肚脐之下,头顶下陷使肩高于顶。发髻因头面向下而朝天。五脏的血管都向上凸起。两股夹住身体就像两条肋骨。他做缝衣的工作,可以糊口;他做筛米的工作,可以供养十口之家。
当政府征兵打仗的时候,他却因残疾而可以优哉游哉!当朝廷有大工程征劳役时,他却因肢体不全而不受劳役之苦。相反的,当政府赈济病患者粟米时,他却可以得到三钟米和十捆柴。这个人在形体上支离不全,反而能保养他的身体,使他活到应有的天年,何况在德行上做到支离不全的人呢!
解读
在我看来,支离疏一个特级残疾人,拼自己的能力,通过缝衣、筛米等劳作,可以供养十口之家。相较之下可以扪心自问,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失业人数有增无减。有些硕士生、本科生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几口之家了。思忖起来,的确是惭愧之至。倘若支离疏尚活在世间的话,就用那种睥睨的眼神对我们不屑一顾的。呵呵,不过,庄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
文中首先对支离疏这个人物进行了极为夸张的外貌描写,他的下巴藏在肚脐下,肩膀高过头顶,发髻指向天空,五官朝上,大腿和肋骨并在了一起,这样一副极度畸形、怪异的身体模样被呈现出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常人眼中近乎“怪物”的形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
支离疏虽然身体残缺畸形,但他通过给人缝补洗衣能够养活自己,通过簸米筛糠之类的活计甚至能养活十个人,展现出他在看似不利的身体条件下依然具备一定的维持生计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当国家征召武士时,他可以毫无顾虑地在征兵的人群中自在地捋起袖子,因为他这样的身体状况显然不会被征召;遇到大规模的劳役时,他又凭借自身长期的疾病而不用去服劳役。并且国家要是救济病人发放粮食等物资时,他还能得到不少好处,比如能领到三钟粮食和十捆柴薪。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他的身体残疾在世俗的一些事务(如兵役、劳役这些常人视为负担的事)面前,反而成了一种优势,让他避开了诸多麻烦,还能收获生存所需的物资,很好地保全自身、颐养天年,这正体现了一种“无用之用”的道家思想理念,即看似无用、不利的东西,换个角度和情境却有着别样的价值与功用。
由形到德之延伸。像支离疏这样身体支离破碎、残缺的人都能依靠这样的状态保全自己,那么在德行方面,人们如果能够打破常规的、世俗所看重的那些完整、标准的德行观念,让自己的德行处于一种看似“支离破碎”、不被常规所拘束的状态,或许更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应对自如,避开世俗的种种羁绊与伤害,实现内心的自在和生命的长久安稳。
先是详细描述支离疏的外貌,接着讲述他在不同世俗事务中的表现及由此带来的生存状况,最后升华到德行层面,由形入德,层层递进,让读者跟随文字的脉络逐步深入思考,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庄子想要表达的处世哲学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
“无用之用”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指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事物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却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追求一些看似与职业发展或物质回报无关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经典文学等。这些活动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学习绘画可以让人以更细腻的视角观察世界,培养专注力和耐心,这些品质可能会在其他方面如工作中的细节处理、面对压力时的心态调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不要仅仅局限于学习与专业或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而是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内容,如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可以拓宽视野,为思维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角度,在遇到问题时可能会激发新的思路。比如,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可以为解决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或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要总是让生活充满忙碌和功利性的追求,要学会给自己留出一些纯粹的休闲时间,什么都不做,只是放松身心,如在午后晒晒太阳、在公园漫步、发呆等。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行为,能够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和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和焦虑,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把它们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些经历中寻找可能的收获和启示。这种心态能够让人在面对挫折时更加从容,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使生活更加轻松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