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开始读王小波的书,看他的文字,有一种与作者相见恨晚、同道中人的感觉。
上学时,曾把他的《黄金时代》和《青铜时代》借到宿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下去。而现在翻看他的随笔,觉得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他的文字却一点都不过时。
可能与那个时代的人不追热点有关,而也因为父亲是研究哲学的缘故,加上他本身也到国外留学及本身性格追求“真”与“有趣”的原因,他的文字让人读着不累,会让人捧腹大笑,但又带给人思考。
2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测他的性格。虽然不曾见过面,但是我可以想象的到。觉得他应该与我的一位博士同学很像,不注意外在的形象,发型他不关心,衣服他不关心,鞋子他也不关心,但是说起他的专业来,那可真是头头是道。
其实我可以理解我的那位同学,他的脑子里装了太多知识,他把精力放在求学问上,其它的事情他无暇操心。而之所以说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是说这一点。在网上搜索与王小波有关的信息,出来的头像都是穿着布衫,头发从来没整理过,刚睡醒的样子。
可是我怀疑他身上的智慧吗?一点都不。这是做学问的人常有的一类形象。
3
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是一时想起的,其实我并不知道不爱读书的人是否真正快乐,反正我只知道不让我读书,我会生不如死。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写的一段话真是让我产生共鸣: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来,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还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这是他记述的他在农村插队时候的生活,这里“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是指“没有书看”、“得不到思想的乐趣”。
我为什么对这段文字这么钟爱?因为我也多次有过这样的状态,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经常感觉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易绝望”性格的缘故,现在我发现世界上有类似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原来我并不是孤单单一个人。
不能读书,感觉生活麻木无乐趣,每日沉浸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中。早上上班,下午下班,数着日头过日子,不知不觉,一年又过去一大半,回想自己这一年的收获,感叹一句“哎,时光匆匆啊!”
4
王小波在书中又道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
为什么王小波的文字及其人看起来那么像一个孩子,可能是与他追求新奇和有趣有关。
除非把日常生活当成爱好去做,否则很难产生长久的乐趣。拿我母亲来说,她初中毕业,从不看书,日常就是做饭、拖地、洗衣、闲聊、做美容。事情是很多,但是没有一件是她真正热爱的。比如拿做饭来说,她的水平时高时低,关键是看心情。
很多时候她并不想做饭,但是为了丈夫和儿女不得不下厨房,我觉得这样真的很折磨人。但是当年轻人真的对美食感兴趣,把做饭当作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他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5
为什么一直强调从读书中可以得到思想的乐趣?因为仔细想想,在庸常的生活中,在你不能逃离现有生活的情况下,读书是一件最容易做但是收益最大的一件事情。
除了读书,获取乐趣还有一种更重要的途径——走在路上到别处看看,可是这种方式之所以我们不提,并不是我们不提倡,而是实现起来比较麻烦。
最近一段时间,其实我一直想出去,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成行。那份维持我生活的工作要求我随时待命,即使出去,也不能安心。同时还要调配别人的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我也没有足够的钱可以让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网上查看旅行社的安排,也没发现非常喜欢的。想自由行,可是光机票对我来说都难以承担。但是每一个团都不喜欢,因为我就想自在地到各个地方看看,不想在闲暇时还要迁就别人,束缚身心。
所以这些种种决定出去没有读书来的实际。
6
封闭在一个圈子里,又不读书,真的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王小波说“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而避免思想贫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读书。不读书的人闲暇时间都用来做什么,看电视、看综艺节目、聚餐、胡吃海喝,这样的生活无法想象。
爱读书的人不仅思想可以充盈,身体也会健康得多。看一下爱看书的人总是在提倡健身就知道了。读书让人知晓更多,读书人也会更注重自己的身体锻炼。
而那些不爱读书的人呢,打麻将、吸烟、喝酒、干体力活,最后因为这些而疾病缠身。为什么文化水平越高的人身体状况越好?当然一切都是自己的思想决定的。
我不相信不读书的人会真的活得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