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平时读书,不习惯速读,每当遇到好文章,总要读个三四遍才好。
一来,可能是自己接受新事物比较慢,而且遇到长一些的文章偶尔会走神,读着读着,会忘了前面的内容,导致阅读前后不贯通,不流畅,影响阅读效果。
二来,从小接受的观念便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文章,好作品,总要读他个三遍,四遍。
一部《共产党宣言》,毛主席读过不下100遍,《三国演义》这本书,毛主席更是读了70年,从年轻时一直反复读到年老时。
对于《红楼梦》,毛主席更是说过,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
我想,一部好作品,一遍读下来,也就看个热闹,图个乐呵,对自己帮助不大,顶多算是已经读过这篇文章罢了,没任何收获。
大概在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才能慢慢品出味道,理出头绪。
当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适合的便是最好的。有些人更习惯速读,甚至每天可以读一本书,通过做思维导图,标注核心内容,进行逻辑梳理,帮助自己快速掌握书本的核心知识。这也是不错的办法。
但自己仍然习惯了慢慢读,慢慢品,“人生的目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或许读书也是这样,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更让人赏心悦目。
网上的一张图片,很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