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似乎越来越提前,在有些个案中的犯罪手段似乎越发残忍与震惊世人。每每这个时刻,总会有人站出来发声:希望这些有罪过的少年们立刻执行死刑。
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以暴制暴,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惩治加害人对他人以及社会造成的伤害了,甚至连带着他的一家人,都应该一起向社会赎罪。
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把法律的作用理解为了“以暴制暴的机器”。
但是我想问问我们自己,建立起法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所谓的以暴制暴吗?
法律是弱小无力而脆弱的我们在面对威胁时保卫自身的唯一武器。因此我们全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呐喊着:让那些有罪过的人以死赔罪吧。但如果你知道,法律有时也是加害人求死的工具呢?
要知道,犯罪的动机有很多。有的是幼年时期来自原生家庭的暴力与冷暴力因素,有的是在群体传播中产生的感染与暗示,甚至是有能够保持半理性状态的犯罪。总之,原因千奇百怪。但在调查这些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后总会发现被隐秘在最深处的他们的苦衷,他们的不得已。
加害人,在某种方面上讲,也是可悲的受害者。
近几年来,“法律”总是和“道德”二字一并提及。那为什么要分别使用两个词来表述呢?因为法律本身的血腥性,以暴制暴的方式,就是和道德脱钩的。弱势一方所以为的正义,只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正义,不是真正的公正。而法律的真正功用其实在于引导人向善。这是第一点。
建立在这一对法律功用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理解,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应负责任的年龄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为什么,需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给予远超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为什么,要努力地保护住他们。
因为要再给这些自己本身也受了伤害的孩子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
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社会,学校,教育,家庭的某个环节上出了差错而导致的受害人。
二
在每一次悲剧发生以后,都有不少专家出来呼吁,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以预防为主。其实这是一个太过于泛化的回答。因为犯罪动机产生的潜伏过程是如此漫长,可能是幼儿园时追着你咬过一口的母狗,可能是漫画、电影中血腥暴力的画面、可能是父母的殴打、谩骂,可能是来自同龄人的歧视、疏远......太多太多。
此外,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在童年时代就筑起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一个绝对的“圣域”,一个不容许任何他人进入的高洁之地。在圣域中时,我们听不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声音,看不见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有些看起来再平和温馨的家庭里面也能诞生出一个“罪犯”。
三
关于“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其中最令我诧异的一点是对待少年的两种对立态度。
一种当然是以大多数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而另一部分则是或多或少从事,或是接触过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
前者的态度毋庸置疑,但是后者的态度是温和得吓人。
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位“有罪之人”,引导他,开导他,关心他,信任他,正如这位少年所说,他感到自己被当成一个“人”来对待。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他也渐渐有了自己无法割舍,拼命想要保护的存在,他拼上生命的去努力工作,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背负着十字架继续在这社会中生存,要努力成为一个社会人。他承诺给所有人,自己一定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也正是这一“想要从此好好活下去,爱所有人”的美好愿望再一次刺激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犯了错,就绝对绝对不能够被原谅,何况是那么残忍的罪行?
其实这种以暴制暴的思想难道就很高尚吗?
四
关于这本书的争议非常多,不胜枚举,反面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多数人都没能做到真正理性的来看待这一起案件背后的含义。这本书似乎也只是在为大部分群体重新找到一个谩骂他的理由罢了。
我并不想为加害人辩解,也没有想让所有遗族都能假装高尚的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所有人都有重新来过的权利。
既然背负着罪恶,那么就更要努力地好好生活着,这才是生活的真谛。也是社会能继续向前走的动力。
五
有些人吐槽说,日本社会坏了。对待这样一个犯了穷凶恶极恶贯满盈的人,怎么能够原谅他,甚至是爱他,呵护他,保护他呢?为什么所有人都要跟这样一个“人渣”道歉呢?
抛开这其中隐藏的以暴制暴思想来说,我想额外讲讲日本的文化。这里绝对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但说实话,日本是一个相当谦卑的民族,所有人都把自己摆的很低。这一点光是在语言上便可见一斑。“拜托了”要说成“对不起”,打扰了要说“对不起”,“谢谢”要说成“真是很抱歉,麻烦到您了”......这在我们看来是会有些奇怪,但是绝对不能够说是哪一方绝对正确绝对错误了。
相反,其实我还是挺钦佩日本人总喜欢谦虚到了卑微地步的态度。
这一本书里令我很触动的众多道歉句之中,有一句便是在警察逮捕到少年A后说的一句:“对不起,没能早一点抓到你。”
是对着少年A说。不是对着记者发布会,对着社会,对着公众。
六
其实人都会有一个思维死角,就是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那个角度。律师有律师的看法,金融家有金融家的看法,历史学家有历史学家的看法......
所以面对法律这一大块领域,我想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过多干预。
把事情交托给更具专业性视角与理解的他们。
七
不过也不可否认,还是存在很多心智已经无法引导向善的孩子们。他们浑浑噩噩的活在世上,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以报复为乐,以自残为乐,以被人谩骂,鄙视为乐。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难免有些沮丧。
但是还是不能因此放弃想要救赎少年们的愿望和努力。
他们需要重新来过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