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和父母在父亲的内蒙同事“茂哥”的带领下,一起去内蒙古体验了一周当地生活。在此之前,土生土长在广东的我对内蒙古唯一的幻想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吃——无肉不欢,奶茶面饼代替白米饭
内蒙古人的体型宽厚壮实,得益于他们日常生活里把肉当成了主食,而把南方人的米饭替换成了面食和内蒙古特有的咸奶茶。
咸奶茶
首先来说说“咸奶茶”。
在饭店,它被装在普通的弯嘴水壶里;而在蒙古包,则被装在了圆柱形的热水瓶里,上面顶着个瓶塞。咸奶茶一般用碗来喝,看上去比港式奶茶稀一些。
第一次在内蒙古的饭店吃饭,大伙一坐下,我们正准备用白开水冲洗碗筷(广东特色),服务员就给每人倒上一碗咸奶茶。这景象还是我平生第一次见,怎么也不询问我们的意见,说不定有人不爱在饭前喝甜的东西呢?
当地的内蒙人端起就喝,像喝白开水一样,我也跟着尝一小口。
入口的第一感觉像是在喝淡盐水,用舌尖的味蕾仔细品尝后,又尝到了茶和奶的香醇。同行的广东人都觉得很新鲜,逐渐便喝习惯了。无论早餐、午饭、晚餐甚至是宵夜,咸奶茶是饭桌上的必备搭配,就连豆浆油条这天生一对,在内蒙也会被咸奶茶插上一足。
茂哥告诉我:“喝咸奶茶是内蒙人的传统饮茶习俗。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要给他们喝你们港式的甜奶茶反倒不习惯。”
吃不完的肉
内蒙人接待来客,十盆菜里有八盆是分量巨大的羊肉和牛肉。
三个巴掌大的羊腿、满满一大盆切好的羊排和牛排、土豆焖牛腩、羊肉饺子和一碟灌了羊肉和羊血的羊肠等等。每次大伙都只好敞开肚皮吃,减肥三脂高什么的都抛在脑后。
羊肉极其鲜嫩,嚼起来时肉丝不会塞牙缝。若用力咬下,里面的汁便滋滋外冒,不像广东的羊一般带有骚味,而带有草原独特的味道。
茂哥的二哥说:“我们内蒙的羊牛肉又多又好,以前可都是进贡京城的。这儿的特产就是羊牛肉,要是我们上一碟海鲜,准被你们广东人给笑话。所以这几天就好好吃吧,回去可吃不上这么好的肉了。”
羊肉饺子和烧麦
饺子广东人过节常吃,羊肉饺子还是第一次见。
羊肉饺子的馅只有羊肉混着沙葱,咬开面皮,里面包着一个婴儿拳头大的羊肉丸子,一口一个饱。这种做法和内蒙的特色早点“烧麦”类似。
据传早年在呼和浩特的茶馆里,茶客饿了总要点些吃的,但茶馆是清雅之所,只能备点清蒸面饼,小菜由茶客自带,最多只能帮茶客把带来的肉菜卷在面饼里热一下,用了几张面皮,收几张面皮的钱。时间久了,茶馆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饼的分量计价,“捎卖”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呼市正宗的烧麦馆子仍是按皮子的重量计价的,所以才有了“二两烧麦憋死汉”的俗语。
烧麦的外形酷似“上海小笼包”,一张薄薄的面皮包着里头的羊肉,在烧麦顶上聚拢起来,俯视像一朵绽放的白花。
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清蒸,还有一种是稍微煎一下。前者皮薄汁多,后者皮脆焦香,我习惯一次把整个塞进嘴里,一口咬下,让汁和肉混合交融。几个下肚,就要撑着肚子走出饭店了。
喝——以酒当歌,直爽豪迈
蒙古人喝酒,可以用一个“猛”字来形容。
一个小钢壶,旁边摆着白酒杯,有时还会直接用普通喝水的杯子来喝,一杯顶得上前者四五杯。在内蒙人喝的白酒里,当属草原王和蒙古王最常见。每一次吃饭,饭桌上总要摆上一两瓶。上菜前,给每人跟前的玻璃壶倒上大半,凉菜刚上,没等热菜上来,第一瓶酒壶就逐渐见底了。
有一次吃饭,中途来了个XX局长坐在我身边。
一大桌只有两个是他的熟人,加上因事晚到,他便右手拎酒壶,左手拿酒杯,一桌子十来号人,就这么绕圈轮流敬过去了。每次俩人说些客套话,白酒倒满,毫不犹豫就干了。一圈下来,他的酒壶空了一大半,却面不改色。
我的乖乖,这五十几度的酒,我抿上一小口,嘴里就像含着块烧红的炭一般,皱眉吞下,它就像一颗小火球由食道滚到小肠再到胃,全身火辣辣的。
除非内蒙人敬酒时说了“随意”,不然每次是一定要干完的。人们喝完后常常把酒杯翻个身并甩几下,以证明滴酒不剩。若真的因特殊情况而不能喝酒,应事先与主人打招呼,敬酒时便可以茶代酒。
若你想着耍小花招(比如把偷偷吐酒或者用白开水代替白酒),一旦被发现,那内蒙人不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齐天大圣,会立马翻脸掀桌,甚至上升到民族歧视的问题上。
内蒙人不像大部分中国人,说话做事喜欢拐弯抹角。他们直来直去,你这么做他们就认为你觉得他们的酒不好,看不起他们。这一颗盛情的心一旦被浇了冷水,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还需提醒一点,在内蒙,酒快要喝完时,千万不要开心过早地说:“酒终于快要喝完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提供丰盛的肉和足够的酒才是热情的接待。一旦你这么说,内蒙人二话不说立刻从角落拿出备好的一箱酒,再拿出一瓶打开说:“酒怎么可能喝完呢!”
这时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住——特色蒙古包,一包睡一家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在以前,大多数蒙古人在游牧部落生活,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而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由此可见蒙古包是随着牧民们的行程而建的。
在内蒙古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乌兰察布-格根塔拉草原。
七八个蒙古包坐立在辽阔的草原上,大一点的蒙古包里面放着张大圆桌,专供吃饭用。我们各自将行李放到蒙古包后,进到主人家的蒙古包里。一张大桌子上摆着四盆零食:炒米,奶皮、奶酪奶条和一盆果条。每人的跟前惯例放着一碗咸奶茶,送着小吃。
现在内蒙的蒙古包绝大多数都是专给游客住,真正蒙古人定居的很少,毕竟内蒙很多城市的市中心和发达的大都市已经没什么两样。
由于游客较少,除非本地人带路,否则在宽阔的大草原上很难找到这七八个不起眼的蒙古包聚落。
一进门,地上爬满了黑色的小昆虫,打扫的阿姨让我们放好东西后赶紧出去,她好喷杀虫剂。那场景我倒是无所谓,母亲就忍不住犯恶心。小时候我经常看贝爷的《荒野求生》,他常说:“虫子的蛋白质是牛肉的好几倍。”接着就咯嘣一口咬下,嘎吱嘎吱的嚼,真男人。
等我们晚饭后回去,蒙古包里干净了许多。里面摆了五张薄垫子,上面放着被子和枕头,没有床,更没有冲凉房。还好七月的内蒙虽然热,紫外线强,天气却比较干,人不容易出汗,当晚就入乡随俗地没洗澡。
第一眼看到蒙古包内床铺的摆设,让我想起《哆啦A梦》里的场景。大熊每次睡前就直接从衣柜里拿出一卷被子,铺在地上睡,其实也挺舒服方便的。
不同之处在于,蒙古包里即便很努力地清洁,半夜仍会有小黑虫子爬进被子里,甚至是鼻孔里。庆幸那晚睡得很熟,第二天一起来,母亲便说这地方一辈子睡过一次就够了,算是为难了干净惯的她。
行——牛羊骆驼,随处可见
内蒙草原上的路通常只有笔直的一条,放眼望去,似乎通向天界。
因为路很平稳,又是单行道,开久了司机特别容易犯困。那几天母亲坐在副驾驶,每次午饭后正是最犯困的时候,偏偏又要赶路,她只好一路上对着开车的父亲絮絮叨叨,到了目的地的酒店后,俩人倒头就睡。
公路两旁除了宽阔的草原,经常还能看到大片的向日葵和其他不知名的花海。
草原上总有羊群和牛群出没,有时是几只,数十只,而当看到牧羊人时,就会幸运地看到数百只牛羊在低着头吃草。
有一次路边竟出现了好几只骆驼,得有两米高。远远望去我们还难以置信,开近了才确信,赶紧停车拍照。同行的茂哥说:“你们真是幸运,这景象十年难得一见,赶紧拍照留念吧。”
我们一群人像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蜂拥而至。
最后
要说对内蒙古最深的印象,最是内蒙人的热情好客和直爽豪迈,这种性格在南方人中是很少见的。而诸如蒙古包、咸奶茶等等些对我们来说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短短几天,行程匆匆,还有很多的美食没有尝,好玩的景点没有去,醉人的景色没有看。
要想真正深入了解一个地方,除了看书,最好的方法或许是在那儿住上半年一个月,将自己融入到整个环境里。吃当地的食物,住当地的民居,和当地的人交谈,甚至找一份当地的兼职。
回到车水马龙,人影匆匆的现代化都市,在内蒙那几天的悠闲自在显得愈发凸出。这本是两种不矛盾甚至有交集的生活方式,只是个人的选择不同罢。最后,极力推荐大家有空真的要去看看。
抓着一个比头还大的烤羊腿,配上咸奶茶或者马奶酒,听着浑厚嗓音唱的蒙古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冲撞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