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总让人有些犹豫,懒得冒着雨出去吃早餐。为了肠胃健康,最终妥协——还是去食堂打包一份,回宿舍慢慢吃。
到了点餐窗口,又开始犯难,该吃点什么?一日三餐吃什么的问题并不见得比思考人生的意义简单多少。最终要了一馒头一鸡蛋。
大姐递过来的时候,我有点傻了。馒头不都是带馅儿的吗?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忘了大姐不是本地人,在她那里,馒头和包子并不相同。不带馅儿,怕是要饿肚子了。
回到宿舍后开始慢慢享用。咬了一口馒头,噎得慌,真心的。白白的面,厚实地叠了一层又一层,颇有股北方人的实在。
我是南方小孩,是娇生惯养的。上了大学后,才真正感受到南北差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太多不一样了,简直是“外国人”。
听说北方的馒头是欢喜就着咸菜吃的。那我是不是可以类比成南方的白粥了?早上微甜的白粥,也就着咸菜,略有咸味,咕噜咕噜就喝饱了,胃也暖,舒服。馒头对于北方人也有一样的平淡的温饱吧。
但我还是吃不惯馒头的。我也算是有北方人基因,我父亲是哈尔滨人,但哺育我的还是南方的气候,南方的文化,南方的生活方式。我彻底是个南方人。
更进一步,我还是个上海人,新上海是有西方基因的。所以我喜欢西餐,牛排对我来讲很重要,也很好吃。但对我爷爷奶奶不是这样,他们是东方的文化,是老的上海,是土地的子女,他们不喜欢西餐,就是吃不惯,每每我甘之若饴,他们却味同嚼蜡。
馒头也是,我觉得我心中的comfort food里是没有它的位置的。不是我的文化,填不进我的心里,自然难以真正填饱我的胃。
音乐的品味也是这样的。人一旦小时候习惯某种音乐风格,长大就不太能接受所谓新的,潮流的音乐了。我从小爱听芭乐情歌,是的,很俗,但是现在还是喜欢,听腻了也没用,拦不住的。老一代港粤听惯了,听不了周杰伦也是一样的,回忆摆在那里。
做一个固执的人也蛮好。新的东西终究不是你的,细胞换过一遍已经不得了,记忆也换了,忒修斯之船的问题便没有争论了。文化就是记忆,是日常的习惯,没有人记住就不算文化;或者文化死了,你还活着。这会更煎熬。
中华文化是土地的文化,不管历史多悠久,它确实已经衰落了——我们就是在城市化。现在是科学的年代,是西方的世界。他们的语言有谓词解释,有命题的概念,自然是科学的土壤,而科学是当今人类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因此西方文化大行其道是有理由的。
但是西方的世界,英语的世界,一定代表着未来吗?未必。这是新的路,我不承认科学,工商统治的当下就是真的未来。有些答案可能是要回到人类文化的起点去找的,中华文化在此有大用。
上午的课上完了,也还没饿。馒头也还是可以顶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