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2016-02-04 人民日报
碰到了小N,她问我跑步用什么牌子的手臂包。我说没有用那个东西。她很惊讶:“你跑了一年了,还没有置办齐装备?”
去年是她跟我说:“一起跑步吧。现在爬楼梯都喘,再不锻炼不行了。”随后给我说各种跑步的好处,尤其是慢跑,还发给我很多慢跑相关的资料。我之前是讨厌跑步的,被她说得想试一试。
我提议第二天傍晚就去跑,被小N拒绝了,她说要准备运动装备,要看攻略和技巧,做足了功课再跑,不然容易受伤,也影响体验。
第二天,我找出自己的运动鞋、运动衣裤,跑了三公里,出乎意料地喜欢上了跑步。我也做功课,跟经常跑步的人交流,慢慢置办合适的鞋和衣服,会关注相关的资讯,避免运动伤害之类的。只是在这期间,跑步没有中断。
小N的跑步计划还没有实施,她说要把跑步相关的东西都研究透了,准备好了,再开始。再加上这一年比较忙,没有时间。于是,这一准备,就是一年。
有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时间,不是准备,而是一个开始。
“等我有时间了,我想把我的感悟写下来。”这是小可跟我说的话。说了两三年了。一年前,她告诉我打算开一个平台,每天记录自己的感悟。我说那就开吧,又不麻烦。她说先要积累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然后再公开发布。
只是,到了现在,她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还一直在酝酿之中,连初稿都没有。她说写文章是需要感觉的。
我告诉她我写了有一百篇了,但是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感觉。
她问我,那你是怎么写出来的?
“两步。第一步:翻开一个笔记本,握着笔,自然而然就开始写写画画;第二步:打开电脑,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双手放在键盘上,边想边写就好了。”
写自己的感悟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必须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写下去就好了。况且,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必定会有人同感。反倒是,想得太多,才会让人裹足不前。
其他事情同理。我们把一件事纯粹化,简单化,那些没有尽头的准备就不需要了。跑步就是跑步,不是先纠结跑步的时候要带什么、听什么歌,这样有没有手臂包就没那么重要了;写感悟就是写感悟,不是先纠结别人眼里怎么看,这样能不能“让人眼前一亮”就没那么重要了;生活就是生活,不必先纠结于别人知道不知道,这样怎么自拍一张高大上的照片发朋友圈就没那么重要了。
很多事情本来就是简单的一个点,我们却把它编织成了一张网,给自己太久的时间去“准备”开始。于是,如果在北方,冬天的雾霾就成了拖延所有事的借口;如果过了十八岁,年龄就成了没有热情和勇气的说辞。
在整个活动周期的维度上,我相信厚积薄发。但是一直准备开始,而迟迟不开始,那不是在积累,而是在拖延。拖着拖着,就没法完成了,要么是错过了天时地利,就像十八岁时喜欢的一个女孩,却没勇气靠近,直到有一天她名花有主;要么是把自己的热情拖没了,就像曾经一心想要学的某种乐器或者某项运动,一直各种错过没有开始,时间久了也就没有热情了。
冲动不是好习惯,过度地思前想后也不可取。“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就是说,季文子做事总要考虑很多次,孔子说考虑两次也就够了。
所以,想做一件事,差不多了就先开始,而不是一直准备开始。也只有先行动起来,后面的事才可以水到渠成。
上学的时候,我总觉得准备好了再开始也不晚,总觉得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回过头来发现,拖着拖着,有些事,这辈子都没机会完成了。
有没有一件事,你一直放在计划和准备里,却迟迟没有开始?如果还心心念念地惦记着,就开始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