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学习之前,我简单的认为,共情能力就是能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进行一定的安慰,这就是共情。今年暑假心理培训课程有一部分讲了共情,改变了我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共情。
1.共情的定义及力量
因为"情绪出不来,认知进不去",故"共情"很重要,共情( empathy )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简单的做法是把孩子传达的内容及内心感受用自己的理解反馈给她,让她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这里的感受不同于想法,感受没有对错,而想法是有对错之分的。充分共情后,再用"事件+感受+原因+请求/希望"的方式表达家长自己想传达的。
2、举例说明
第一个事例:
拿到考试成绩,孩子有些沮丧地说:"唉,只考了95分!"·此时,您会怎么回应呢?
A -"95分很不错啦!你很优秀了!"孩子可能觉得不被理解而沉默。(这是常见的安慰模式)
B -"听起来你对自己的成绩有些失望和难过!"这时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每天六点起床背单词背课文,课间休息时也在刷题,我这么努力地复习,成绩却没有起色,好难过好伤心啊!
A只是简单的安慰,这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触及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不是共情。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情绪,孩子感受出了被理解,才能进一步的敞开内心的想法。这才是共情。
第二个例子
想转学的男生
“哼,啥子变态老师哦,那些同学都没有做,我还差不多做完了的,凭啥子就盯倒检查我一个人嘛,就只有一张作业签漏了字,就要请家长,简直是变态!我在这儿呆不下去了,我要转班,或者转到别的学校去!”
A .老师严格要求,也是为了你好!换班?太得罪人了!换学校?怎么可能啊,妈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你弄进这个学校这个班的啊!
B .这点儿委屈都受不了,今后遇到更大的困难怎么办?
C.老师只是让你请家长,并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了你,你觉得不公平,也没有面子?老师的做法让你感觉到委屈、难过和愤怒是吗?
这三个回答哪一式的共情啊?很显然是C, C的回答也说出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感受到了被理解,那么接下来你的谈话才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受才能改变,这个“接受”我认为一部分就是指的共情。
第三个事例
A对话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为啥子嘲笑你嘛?
学生:我不晓得。
老师:笑一下,你就要打人唆?学生:……(恨恨地低头不语)
B对话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为什么嘲笑你呢?
学生:我不晓得。
老师:他们嘲笑你时,你一定很气愤、很难过,是吧?学生:你说我气不气嘛,他们嘲笑我,说我妈妈坏话,他们怎么能侮辱我的妈妈呢?……
以上三个事例是我们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常常见到的三个场景,很多的对话,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所以有的时候孩子们不对我们敞开心扉,或者我们的谈话进行不下去,不妨反思一下,我们是站在了他们的立场。感受他内心的想法,还是空谈一大堆道理。
我们也可以再回想一下,当我们心里难过、失望、愤怒的时候,你最需要你的朋友,你的爱人如何和你交流?是否也有过他人对你的安慰似乎是隔靴挠痒,甚至让你的心里特别的反感。
舒服的顺畅的交流,能拉近我们和他人的能距离,我想每位家长肯定也想做到能和孩子共情,让孩子打开心扉,把学习中、生活中成长的困惑讲给爸爸妈妈听。亲子关系好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收获了自信勇敢,坚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才会成为“打不倒的小强”,才能在人生路上多了一份坦然,豁达、乐观,顺利到达一个又一个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