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里的人
十多年前的七月间,开车到广西北海,当地人说,这里的房子是候鸟人买的,冬天过来度寒,到了夏天又回东北避暑,原来是东北银(人)。
这十多年,各地新房大造,不单是北上广深,不只是省城地级市,还有县镇,或者是新的小集镇,还有乡村的某些聚集区。这些分出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当然还有六线之外的,从小地方往大地方,从山沟到公路旁的,可用一字,逃,或离。早些年的听说,兵荒马乱之年逃进山,扎竹草房的;还有是后来修水库移民山里的,还有就是想人口多吃饭难往山里去,可开点荒,种点杂粮度口的。后来改革开放,城里来了最先的做小生意的,或租房或是搭棚而居的,棚户区这类,在没商品房之前,第一次反向流动。第一批做生意的,外出打工的,有了初步的钱,只能回乡盖房结婚生子,特别是孩子不能在城里上学,只好如此。后来各地都要建新城新镇,除了炒房客,乡村里由村而镇,由镇而县,由县再市省,最终是四面八方国内国外买房住家休闲,当然也是生意人的新机会。新城建,自然有了新的城里的人。
假期,见到了有亲戚在县城买房,住着是老人,而子女又在外乡,在近旁的是分房而居的。这批人,并在少数,原先山间房又空了,老家地或有或无。如无退休金之类的老人,一切都以钱的方式的生活,看得看不见的都是一种新的状态。如钱不多,又无职业,这种日子也生出很多烦恼。原先的生活方式是乡村的,有着小农生活方式,自给菜蔬,或是养个鸡或猪的。如今这些全以金钱计算而不以自己的力气田地计算,看去内里并不自在。时常听到的就是怕物价涨。也常见偶尔回乡下会大包小包的带着还有留在乡下亲戚的这菜那果的。过去这并在意的,如今却被喜欢着。
还有山村新聚居地,尽管还是乡下,但搬离原住的地方,买的只是一个房或房基,不可能把田地猪舍还有鸡笼全带过来。偶尔听到几声鸡叫已经不容易。更不见多少乡村原来的景象。即使住原地的,也不种稻麦,连蔬菜也是十里百里外而来的,吃得水也要用自来水,这种身份的人算半个城里人?
过去的生活方式几乎全打乱,而新的几乎一切都要经济支持,很多方面值得探讨。过去未必全落后,但新的到来,回去是不可能的,又要怎样发展,也是新的大课题。关键人要年轻能干,对老人来说要健康还要有能感恩孝道又能干的后人。新的城里的人,还在路上。
假期要结束,新学期来了。因着各地户籍差异,很多乡下人的孩子只好从大城市回到乡下,而更多选择回县城读书,乡村小学式微以至消失,而县地却演绎各种模式。上个学又催生出另一种城里的人。买房为了孩子上学,租房为了陪读。也为此生出各种食利的人。见到新城里的好多是地主,因着拆迁而变成安居房主,几套十几套,就拿来出租,特别是名中小学边更是如此,那房价租价了得,而陪读的人,能算三几年城里的人?候鸟式的大城市里的人,算吗?有这城这地的文化习俗特征吗?还有这里陪读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他们是谁?
去看过几个租房读书的地方,就是一毛坯房,水泥墙地,除厕所厨房弄下,通水电,其他就是不能算安居的,除坚固之外,无一美观。这种房,在很多地方都见过。住在这里读三年或几年的孩子,算城里的人?那陪读的父母爷奶算吗?如今这种种特别,有生文化吗?有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吗?
今天,很多因拆迁而暴富的人,过去有地的乡下人,如今是新城里的人,再有原先老城改造的暴富的人,形成一种食利阶层,这种不用劳动而大富的人,他们在这城里,又是怎样的?还有一批批生意人。新的城越来越多,新的城,土著比例不大,城在发展,人是各样。
假期很多人去云南去贵州去海南买房,留作假期度假,退休养老。这又是一批新城里的人。
城有了,人有了。可很多人在这城里不知道是谁?能参加居民政治生活?能就城市发展关心参与吗?是城里的人,并城市好像是别人的,与他们并无多大关系,根在哪儿?
我到顺德二十多年,似居委会的选举投票有过三几次。但去投的,也就走过场,有几次工作人员还说可以让他们代投。去投的拿过五元或十元误工费。我有顺德户籍,有工作,住在城里,我算这城里什么人?这一直迷糊。
城或如城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算城里什么人?到外地回老家,似乎都说我在顺德工作,好像连客居都说不清。
今天的城越来越新,很多人与城是什么关系?什么样生存?谁去研究下!
香港里的人,叫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