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以后写杂文要多引经据典,显得客观些。今天要引经据典的是社会学的泰斗——弗洛姆。他老人家说过,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真乃醍醐灌顶。所谓的无能为力,就是指人创造了社会,却被社会控制,无可奈何(或不自知)。谁都有这种心态,但当我读过弗洛姆的书之后,自觉明目轻松不少。同时纵观周遭,意外发现这位泰斗竟是不少“动漫迷”的去病良方。
去年,《大圣归来》着实火了一把。凭借制作团队的坚持和努力,换来了“自发来当水军”的影迷的鼎力相助,最终名利双收。顺带着“动漫”又一次在聚光灯之下被放大。“动漫”本应是动画和漫画的合体简称,却不知道在中国何时鱼跃龙门成了整个二次元文化的代名词(多指网络小说、动画、漫画)。其中又以日本动画为核心主体。使得原本就大相径庭的中日双方对动画的认知更加南辕北辙了起来。举例来说,在日本说自己喜欢看动画会被人认为是室内派。反观中国却需要有和家长对干以及被认为是幼稚的勇气(所以群体以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最为常见)。在日本,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在享受动画的同时收获不少真情实感,更有甚者因为作者的掉书袋而掀起的经典重读历史复习等等的浪潮。相比在我大天朝,“你这么大的人了还整天搞XX像什么样子。”里的XX必然包含着动漫。在我国曾经辉煌的动画历史里,动画片这一名词等同于儿童向,等同于幼稚。我至今还是很推崇当年的《大闹天宫》、《九色鹿》、《天书奇谭》等优秀的国产动画,但有时候看到某些家长错至离谱的偏见,总是会不体面的想,当时要是没有这些动画就好了。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原意是制作优秀动画,哪知不小心成了家长控制子女的大棒。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的体面和尊严、平等、自由等等概念是没有的。辜鸿铭等大学究的论调即可说明这一点。可已到了现代,仍把“我知道什么对你好,你听我的就是”、“虽然自己没看过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的施虐冲动张牙舞爪的表现出来,就多少让人感到可悲。在拜金主义正肆虐的中国,面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无能为力感是所有人都共有的。大到物价小到领导,那些选择忍气吞声的家长,似乎出现在子女身上体现一下自己的权威的想法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毕竟走过的桥比孩子吃过的饭还要多嘛!这种单方面的支配是支撑某些潜意识里孤独且无能为力的家长的核心之一,只有骑在自己孩子的头上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高大。既然高大,又怎么会低下身去瞧瞧“低等存在”在享受什么,反正肯定不比自己的娱乐来的好就是了。
某些偏见发生在了中国,我们说是大清国情。某些鬼话出自长辈之口,我们只得聆听教诲。这种做法,用王小波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有痰气。明知是错却“坦然”接受,久而久之活的是非不分,阴阳倒错。实在是算不上“聪明”……扯完了这些,就可以来谈谈我的典故。
弗洛姆所谓的受虐和施虐冲动是具有共生特性的。这种共生在世代血亲之间显得尤为突出。譬如家庭暴力由长辈施加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合理性”和“依赖性”。即使在表层意识中挨打的“我”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和敌对情绪,也还是有可能将这种肢体暴力施加于自己的子女身上的。哪怕那是曾经的自己发过毒誓将不会重蹈覆辙的事情也难逃例外。例子有些极端,也很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若是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上站对了边,自然就能强调出自己的存在感和正确性。于是人云亦云,助纣为“虐”。某些家长就这样有了痰气,且不论“爱国就该仇日”的大帽子,光丰富的人生经历就足够他们作威作福的了。倘若有人说孩子的自由和尊严,他们便嚷着“我家的孩子我说了算!他们这么小懂个屁!外面很危险的!”,瘫在社会这张虎皮大椅上,不再瞧对方一眼。
中国开明的父母不在少数,单纯没有被科普动漫究竟为何物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幸运的是,我的父母算得上是开明。虽然对日本的动画有一些负面的印象,但由于没有亲自了解过,便未在这方面对我多加干涉。至于后来我“安利”了一些优秀的动画使他们也啧啧称赞,正式的把动画和电影比肩,则是后话了。我也曾就“对日本动漫有何看法”这一问题匿名的采访了几位家长,其中不乏打着“我是为他好,XX看了能学到东西,日本动漫有上瘾性,又虚幻,和电子海洛因差不多”的旗号操控那个可怜的娃的人生的父母。也有本着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去,选择抽空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的开明家长。就例如有家长表达孩子不怎么与自己交流的苦恼,甚至只好偷偷的“蹭儿子的动画”看。这事儿便很能教人体会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的父母冲破上千年封建思想桎梏已是难能可贵,现在却被青春期的沟通挡在门口,多少叫人感到现实的无奈。所以老生常谈的亲子沟通,对于“动漫迷”的我们而言,更是一件不得不下决心去做的事。
在“二次元吧”的贴吧的顶置精华帖里,有一个“点进此贴将进入二次元,请注意”的帖子。在一层层的提问中,有一楼的问题是这样的“你希望你的父母也跟你去二次元么?”回复有近千条,我翻了好久。不想占了6-7成,大多表达出了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敌对心态”,青春期的叛逆有之,不被理解的悲愤亦有之。而剩下希望的3-4成中,“即使不理解,也希望分享自己的快乐给父母”的发言不在少数。真希望他们能在现实中张口去说,也希望他们能在现实中俯身去听。
“爸,妈。你看,我们的世界还不赖。”
写在最后:每年王小波先生的忌日,都会写一篇悼文来纪念。不料今年疏忽忘记动笔,便索性选王小波先生的《弗洛伊德和受虐狂》一文进行了仿写,权当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