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记录在微博的文章,写于2017年6月16日,写于在去中国度假后回到法国家里。原文:
回趟国收获颇丰。我像是换了一双眼,看什么都觉得挺顺眼。
熙熙攘攘的街道,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离开中国再回来,才明白这是东方国度里过日子的热闹,老百姓的表情丰富多彩,讲话大声一点也显得热情和可爱。去亲戚家的小面馆里吃面,看着老板忙里忙外招呼客人,你觉得这画面是劳碌的辛苦还是做着小生意的有劲儿?我更认为是后者。“什么活都不用干”这样的节奏不适合所有人,大部分人就是需要“有很多活干”才能活出鲜活的样子来。中国社会的大画面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大家都勤劳地在做事之中,有一种西方社会没有的“只争朝夕”的生命力。
几个阿姨讨论着今天要买些什么菜,明天要自己动手做点啥吃的,听这样的唠家常觉得格外亲切;怎么把粽子做得更好吃,怎么把饺子包的更美味,你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异国美食 觉得那些才是高大上,错了!一样的!法国人家里做的法餐和我们家里烧的中国菜(不过注意下摆盘会更上镜),不分高下。
端午节看赛龙舟,民间传统的生命力如此绵长,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换了多少代,但那个传统还一直在,难道这样的传统不值得格外敬重吗?社会越是翻天覆地的变,越是要小心因为喜新厌旧的坏毛病而丢掉了欣赏传统的慧眼。我们总是想着千山万水地跑去看异国他乡的文化,殊不知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在国外人眼里“很有特色”的宝贵遗产。
六一儿童节带女儿参加幼儿园游园活动,于我而言,这都是满满的童年记忆,儿时期待六一节日的愉快心情现在仍能回想起来。于她而言,中国的幼儿园生活也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们如何讲纪律、老师们如何上课,对我女儿来说,哪有一时的好坏之分,都是不同文化的体验。我虽然认为我的孩子应该学习新的东西与时俱进,但我也认为我的孩子需要传承或理解父母这一代的老的东西,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从哪里来以后走到哪里去。
初夏的早晨适合早起去公园遛一圈。这一次,同样的公园同样的画面,我却深深觉得别有洞天。很小的时候,这座公园就是人间乐园,能满足我全部的玩乐需求;慢慢长大后,开始嫌弃这座公园怎么那么小,你看别处的公园都大的要走上一天,而它 半个小时就逛完了,不气派不高大上,甚至还有一丢丢的土;再后来,当我走过世界别处的城市和公园,那些我做了攻略花了时间和金钱去拜访的“别处”,我惊讶地发现 原来最动人的画面在全世界哪里都有它独一无二的魅力,我眼前的这座就是:公园里唱越剧的阿姨、打太极的老伯、练功夫的小伙、喝茶打牌的一群人,人工湖和假山庭院,如此般的东方国度的生活画面,太精彩,不是吗?
以前我总认为 有些东西一定就比另一些东西好,大的一定比小的好,贵的一定比便宜的好,……拜托!现在才知道这都是自己的视角问题。我们太容易在局部里看事情,在短期里想问题,很容易忘记自己不能看见的“整体”和时间作用下的“未知”。什么输在起跑线,什么人生赢家,都是媒体大忽悠。乌龟还可能跑赢了兔子,赢家也可能一夜破产呢。世界的变量太多了。法国的公园里老外们都开始像中国人一样练太极了。
我还是愿意经常地回到原处,回到小时候的公园,顺便检验自己的视角是否发生足够的成长。对熟悉的城市拥有了另外一种欣赏,看哪里都觉得挺顺眼,看出了以前没看出来的“美”,反过来自己成了最大受益者,内心舒畅呀。
当人抛弃了“偏见”,一下子觉得世界哪儿都有动人之处。生活中也是。收起那双到处嫌弃的眼,只要你去找毛病,毛病是永远也找不完的,毛病也是相对的。除非找出的毛病我们自身可以有能力改变它。
睁开双眼的另一面,原来最容易改变的是“你怎么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