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十年前的自己,最想说什么?
对话十年后的自己,最想说什么?
看完《28岁未成年》这部影片,不得不称赞演员的颜值高,演技好,剧情棒!
颜值高,演技好,这个不多说。之于剧情棒,源于刚进大学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对话十年前的自己,你最想说什么?对话十年后的自己,你又想说什么?那时候鉴于没有现实参照,还处于迷茫混沌期而对自己的发问犯难。
这部影片17岁和28岁,大量的对比,17岁的疯狂娇纵同28岁的安静沉稳,17岁的追求爱情的无畏无惧同28岁的渴望婚姻的唯唯诺诺,17岁对画家梦想的自信与憧憬同28岁提笔困难的悲哀与失落……
我一直觉得,越长大会变得越好。
我小学在老师的鼓励鞭策下坚持练习写作,五年级便拿了市级的大奖,当时学校另外两个拿市级大奖的是六年级的学长学姐。我那时候觉得我以后一定会成为作家,老师对我儿时的梦想也赞许不已。随着进入初中课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私立学校精英荟萃,身上任何一点闪光都被更耀眼的光芒覆盖,久而久之也忘记了自己发光的能力。
再次重新拾起手中的这支笔,是在高二的暑假,碰上了一个有缘有才的老师,一个半月每天都在写作研讨修改,然后老师再逐字逐句的点评。感觉脑袋写空的时候就自己阅读或者听老师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讲到现代文明,从文人墨客讲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不断扩充我人生格局与提高写作深度的源泉。高三依然保持着勤练笔的习惯并且不满意的习作推翻重写,还带动了全班修改习作的风气,那时候真的可以用甘之若殆来形容。
正好这一年我也十七,总有一种倔强一种傲气,觉得不管什么作文选题或话题,给我一个晚上,肯定能完成一篇一类卷甚至满分卷。
然而高考作文的失常让我一度失落,填专业放弃了从文而选择从商。到现在半年时间没好好动笔构思行文,再次提笔写字也是出于某种不甘。不甘心再次放弃幼时的梦想而活着仅仅是为了活成他人想要的模样,不甘心割舍那种发自肺腑的爱那种生活的归属感,不甘心碌碌无为的生活而已经丧失了年轻该有的闯劲。
虽然渐渐没有了高三那一年写字的底气与傲气,那种文思泉涌那些不断喷发的新的巧妙观点,但是我选择在阅读观影交谈写作里重新寻找,找回17岁那年的自己,幸好离28岁还远,一切都来得及。
慢慢明白,未来不一定比今天好,除非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每一天都在为梦想而努力。
倘若28岁的凉夏没有遇到17岁的自己,那么结局只不过是在爱情里迷失自己,最终不知归路。我们不敢去细想这个在现实中太过普遍寻常的事实,观影的愉悦体验使我们活在理想世界里,抱着永远乐观向上的信念,相信结局一定圆满而抽离自己真实的生活本身。
是的,我就是为了逃避繁杂的生活低落的情绪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大结局不舍而愉悦,打开简书看到很多朋友也恰好看完这部电影写了影评,感叹梦想爱情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最大的价值是走入个体的心里,走入平常的生活里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能量。而这些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我们每一个想要得到价值的个体在17岁到28岁的路上不忘初衷,勇敢追梦。
2017,希望同简书文友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