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节课是讲成本的内容,也是我很喜欢很感兴趣的内容。
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好像挺抽象的吧,不太好理解。 就是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就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好像还是挺抽象的,我尝试自己举个例子吧,比方说有位考上,他同时拿到了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的通知书,但最终他选择了清华,那么他上清华的成本就是放弃了的北大,因为后面几所学校里,录取分数更高的是北大。成本的概念大致就是类似。
比如有几个工作机会同时给你,一个是月工资3000,一个5000,但你最终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2000元的工作,那么你为了得到这份工作的成本就是那个5000元工资的工作。
但这里有一个比较拗的地方就是,仔细听这句话:“放弃了的众多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那不就是说放弃的选项其实并没有被实现啊,那怎么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东西,价值又几何呢?
因为没有实现,这时候想象力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引得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想象的空间里大作想象。他们充分挖掘了这种想象的空间,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拓宽到前所未有的领域。
比方说,公共品使用的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社会的成本,竞争本身带来的成本,等等等。
课后思考题:中国工人有两个选择,要么制造袜子,要么制造飞机。制造袜子的成本,是放弃了制造飞机。要么反之。请问,对中国工人来讲,究竟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
根据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如果中国企业的制造水平还在低技术含量,人工便宜的情况下,就是制造飞机的成本更高,因为它是放弃了制造袜子的机会,因为对于这个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制造袜子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高于制造飞机。
第二部分如果中国企业的制造水平已经提升为高科技含量,人工成本也提高的情况下,就是制造袜子的成本更高,因为他是放弃了我们的技术水平更合适产出效益也更高的制造飞机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