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咪蒙,还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所需,做新媒体对类似的资讯终究比较敏感。但是细细想来,她唯一一篇让我产生共鸣的文章就是探讨创业和工作安全感的那篇。什么《致low逼》《致贱人》《90后》...读完觉得过瘾,但,到此为止,毫无留恋。
前段时间咪蒙出书了,《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类现象级自媒体仿佛都有个神秘的吸引力——明明对她没有爱到那么深,却依旧情不自禁想掏腰包看看她还能玩出什么花样。于是乎我买了,在连续三天酒足饭饱的晚上,敷着面膜一气儿读完——结果是被毫无防备地灌了满满一锅浓稠的鸡汤。由于咪蒙本身的文字风格就很情绪饱满,以致于这本书比《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更让我措手不及,恨不得合上书的下一秒就痛打自己一巴掌——你前20年按时吃饭睡觉连为了学习工作生一场病的经验都没有,算什么努力,渣渣!
不得不承认,“咪蒙”们的文字有一种共性,你每看他们的十句话都能找出一句心甘情愿抄下来做座右铭,他们得心应手地把握着读者的心理和情绪,恨不得每一句话都会让我们产生醍醐灌顶的“错觉”——这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社会交际经验,是多少文字工作者们梦寐以求的啊!但是,我又很失望,现在越来越多这样的自媒体作者为了博取更多的阅读转发量而选择了用最浅显甚至过于煽动性的方式把文字艺术展现在我们面前,只图一时爽快,睡一觉就忘了大半。
不信你读读蒋勋,读读周国平,读读冯唐,你翻开他们书的那一刻,就觉得这本书是我一定留在身边的好东西了。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到深刻的出离感——整个人仿佛逃离了虚假浮夸的微信微博朋友圈和这个直播网红被吵到飞天的膨胀年代。
这一刻我不想调侃不想吐槽不想做肆意而为的键盘侠;
只想全身心感受我呆的城市、走的街道,遇到的人;只想多看一副画,多听一支曲子,多喝一杯茶;
甚至为我耗在电脑手机上的时间而懊悔,为我没能多去一个城市多体验一种生活多了解一项新事物而自责......
我觉得这才是文字大家和纸质读物应具备的魅力:不是煽动你,而是放空你;不是让这个世界更喧嚣,而是尽全力传授你为人处世的经验道理,让这个世界更平静。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得不作恶,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的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拉萨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摘自《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冯唐著
东方文化里有一些通灵时间,比如焚香,鼓琴,试茶,刻竹...都需要相应的器物承载,我想再加一条,便是“读书”。我只愿意在自己床头留下几本内敛温润的书,以便混迹在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世界中,能借他们净化浮躁迷茫的心。朋友圈本身就代表着无数个体意识的苏醒崛起,舆论生事,真假难辨,过眼云烟。“咪蒙们”太过接地气儿,不免过于迎合当下热潮。当“婊”、“逼”等不再流行,我希望纸质书里能承载更多接受了时间涤荡依旧发光的思想。
“咪蒙体”们,还是留在朋友圈里,打发日常碎片的时间好了。都是优秀的文字,只不过对我而言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