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夜晚是车水马龙,流光溢彩;贵州大山里的夜晚是皎皎明月高挂,灿烂星光满布。同一片天空下,却包罗不同的希冀和别样的人生。
在支教之前的岁月里,我一直认为“梦想”一定要很伟大,很了不起,比如“环游世界”“当个发明家”“做个能治百病的医生”等等。可自从看了九归小学的心愿卡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梦想不仅仅可以伟大到遥不可及,更可以渺小到平凡无奇。
第一节课,我为了了解山区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走出大山的欲望,鼓励他们追逐大山外面世界的精彩,让学生们写下心愿卡。
“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你们有什么心愿想要实现?”说完,学生们有的迟疑了一会儿才开始动笔,而有的却久久没有写下一个字。
“你为什么不写呢?你有什么想要实现的?”我悄悄问起一个学生。
他不说话,摇了摇头。我没有在继续追问,但心中满是疑惑,这里的孩子应该会写上譬如“我要去看北京天安门”之类的心愿,而不是无所渴求的。
写心愿卡这种小事情本来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却整整等了他们一节课。课后,学生陆陆续续交给我。
“老师,梦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学生问道,我看着手里千差万别的心愿卡,本来想回答她“应该是伟大的”这句话,竟被我咽了回去。什么是梦想,怎样才叫伟大?或许我自己都不能说清楚一二,何况让这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去理解这抽象的存在。
“我的心愿是让家人天天开心”、“我的梦想是当漫画家和小说家,出版属于自己的小说与漫画”、“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让更多的人健康成长”……孩子们分别表达了他们的心愿和梦想,大部分学生心愿都是与家人、朋友的有关,而梦想则是大不相同,有的是科学家、数学家、画家等等,一切都按照我之前的想法呈现,直到我看到一行红色字体:“希望以后做一个平凡的人,有一个普通的工作,有一个普通的收入,不需要太过伟大。”短短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想引导他们有个伟大的愿望,却忘了平凡才最可贵,忘了有的孩子连普通人的生活都不能拥有,比如另一张写着“我想要我的妈妈回家看我和弟弟,我外婆想让我好好生活,我想要的是妈妈。”母亲,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英雄,母爱,是滋润我们成长的雨露,可有的孩子记忆里英雄的身影渐渐模糊,心田渐渐干涸。
“有个积极的人生,这就是我的梦想”我难以想象这个孩子经历了多少磨难,才会过着自卑消极的生活,以至于将“积极的人生”作为梦想,如果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我根本就察觉不出他们纯真烂漫的笑容下藏着一个脆弱的心灵。
“我希望明年还有老师给我们补课,当一个修手机的,什么都可以,只要可以挣钱。”“我希望在这短短的十几天,能学到知识,考上一个好的班级。”我们团队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去年暑期就已经在九归小学进行支教帮扶,今年是第二年。这些孩子平时享受的教育资源有限,文化课水平远差于城市里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贫穷的困苦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座大山对我们教育者的呼唤。
看完心愿卡,我鼻头一酸,学生们笔下的诉说,除了感动,还有愧疚。我感动于他们始终纯真善良,不管心里有多少苦痛,仍然笑对我们;感动于他们在扛起家庭的重任之后,仍懂得感恩家人与朋友;感动于他们不管上学的路多么泥泞曲折,仍保持求知的热情。我愧疚十几天的支教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也不能传授多么丰富的知识,只能他们心中种下梦想与希望的种子。
“你为什么不写呢?”
“我不知道梦想是什么样子的。”
“梦想啊,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昨晚的梦是什么样的?美好的?还是可怕的?梦想它是五颜六色的,奇形怪状的,天马行空的,是‘我想要一本书’,也是‘我想要上大学’,不管你写什么,都是你的梦想。”
“老师,梦想写下来能实现吗?”
“你们是大山的孩子,我是平原的孩子,我今天来到了你们生长的地方,相信未来你们也会来到我成长的地方,所以你们尽情在在云端里跳跃,在海拔一千六百米的山顶上播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