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二十个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向我们深刻讲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在《看见》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看见和思考了很多。正如柴静所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样眼来。”
在此,我选择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引我深思的章节,加以论述。
通过非典,我看见了人类崇高的职业感。
在《看见》第二章节中,柴静再现并还原了当时在非典笼罩下的北京------“五一前,能走的人都走了,因为传说北京要封城。还有人说,晚上飞机要洒消毒液。北京像一个大锅,就要盖上了。”
此前生机勃勃的北京突然变得死气沉沉,整个城市就像空了一般。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批人依然活跃着。其一是白衣天使,他们夜以继日,尽力救助每一位病人;其二,是记者,他们深入疫情,记录并整理抗击非典的全过程。
由于当时感染者太多,医院的床位数远远无法满足。于是,简陋的医疗条件便成了一大弊端。“运送病人的医生居然没一个人穿隔离服,眼罩、手套也没有。”太多的医生护士被感染,但他们依然要去尽一个医生的职责。
柴静一行人为了记录抗击非典的过程,也是依然进入了疫情中心。
我想,这也许是出于一种职业本能吧,当时的处境不允许他们考虑太多,只是一个劲儿的往前冲。正是这种简单的职业思维让我嗅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一群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时刻做出平凡的选择,却造就了不平凡的成功。向那些坚守岗位的人们致敬!
通过双城,我看见了孩子们复杂又简单的内心世界。
《看见》的第三章,讲述的是在双城,一周以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的事件。
二〇〇三年双城镇人均年收入不到三千元,孩子的家人都是农民或个体工商贩,生活不容易。大人们每天都在为生计操劳奔波,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想法。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们,”六年级的班主任这样说道,他说自己上一次接受心理学培训是一九八三年的师范班,“也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办。”
我认为,此次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跟城镇教育是分不开的。孩子的想法其实是单纯的,他们缺乏安全感,渴望找到精神的避风港。在家得不到关心哈爱护,就在小伙伴间建立“友情”,可是一旦友情的关键链条断了,就会很危险。
通过家暴,我看见了在沉默中爆发的女人用错误的方式结束了沉默。
《看见》第六章,柴静走进了女子监狱。通过对她们的采访,了解到这些女人大多数在家都曾长期性的被殴打和性虐待。十几年的沉默换来了一瞬间的爆发,其结果便是害人害己。
“这些女人结婚大都在七十年代,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
女人的无知、懦弱使她们成为了家暴的最终受害者。
通过备受争议的药家鑫撞人案,我看见了家庭教育之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二〇一〇年年尾,陕西西安,一个叫张妙的女人在骑电动车时被汽车撞倒在地,驾车者拿随身携带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连刺六刀,导致张妙主动脉、上腔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杀人者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
事后,药家鑫被判处死刑。
但是,在事件背后,柴静通过对药家鑫家庭的 ,走访,了解到药家鑫从小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父亲从小对他管教颇严,从未对他说过一句鼓励的话。在打击中生长的他,有些怯懦和自卑。
在他拔出刀捅向伤者的前一秒,我想他当时的想法应该是简单的,他只是害怕父母知道这件事;无法面对父亲严厉刺耳的责骂,于是就用这样一种极端且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一切。本以为风平浪静的他,回家后越想越不对劲,他杀得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而这个生命背后还承载了一个家庭。他开始害怕、恐惧。
我始终坚信“性本善”药家鑫惨案酿成与他从小养成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思维方式就好比一颗炸弹,随时都可能被触碰。
……
《看见》让我学会了理性的看待问题,学会了质疑,学会了理解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