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孩子在玩水,婆婆不让他玩,结果熊孩子就打婆婆。婆婆不管,任由他打,公公埋怨婆婆惯孩子,婆婆反过来又责怪公公,结果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波。(可笑至极的事(一))
这事才过去没几天,却又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只是,历史虽然惊人地相似,可是处理方式不同,结局却可能大不一样。
昨天下午,公公和婆婆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孩子不愿意回来,他们就一直让他在那里玩到将近7:00,天都已经黑了才回来。
路上,整天被爸爸出门就抱的熊孩子嚷着自己累,让奶奶背着他走,还说爷爷有病(我公公身体确实不太好,走多点路就会喘),不让爷爷背,要让奶奶背。但是我婆婆毕竟年纪大了,个子又矮,熊孩子又那么重——有四十多斤,所以婆婆吃不消,更不要说还要背着他上楼。但是因为平时在家里面婆婆为了哄他开心,经常把他从客厅背到卧室——有几米的距离,于是小家伙就闹着一定得背,不背就一路哭闹不止。最后大哭着回到了家里。
我在家里写文章,做饭,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出来问问情况。婆婆一脸的不满,跟我说了经过。
小家伙一边大哭一边去打奶奶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婆婆虽然不高兴,但是也没制止他。公公可能吸取了前几天的教训,这次没再说话——这场面像极了那天中午发生的事情!
于是历史再次重演!
不同的是这次我在现场,接下来就看我的态度了。
我跟熊孩子说:“不能打人,这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更不能打奶奶,奶奶是长辈,又这么辛苦照顾你,快住手!”
熊孩子不听,依然很用力地打。于是我不再讲道理,直接用严厉的语气制止他,并且警告他,再敢动手,我就打他!
他在犹豫中看我一脸严肃,态度坚决,可能是害怕自己真的挨打吧,就停下来了,但是还是哭个不停。
婆婆走开去做饭了,公公在沙发上休息。我把还在哭泣的孩子拉了过来,让他在我怀里哭了一会儿,安抚他一下,然后给他找衣服洗澡。
在卫生间,我给他洗完澡,一边给他穿衣服,一边表扬他今天洗澡配合得好,有进步。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孩子很高兴。
然后我跟他提起刚才发生的事情,问他做得对不对。孩子其实已经有了基本的是非之分,跟我说不对。
我接着问他:“哪里不对?”
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我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你错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能自己走路,非让别人背着不可;第二、奶奶不背,哭闹不止,乱发脾气;第三、动手打人。知道了吗?”
孩子点了点头。
“那做错了事情怎么办?要不要道歉呀?”
孩子老老实实地说:“要。妈妈,等一下我去跟爷爷奶奶道歉。”
“怎么道歉呀?”我问他。
“怎么道歉呀?我也不知道怎么道歉呀。”孩子有点不知所措。
“你就说:‘爷爷、奶奶,我错了,以后我不任性了,我听话。’会不会说呀?来说给我听听。”我这样教他。
孩子按照我说的学了一遍,有的地方说不好,我又教了一遍,他总算能说顺溜了。
穿好衣服以后,我们刚从卫生间出来,他就分别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去道歉。
本来还一脸不高兴的公婆,看到孩子认真跟他们道歉的样子,他们的心似乎一下子融化了,脸上立刻有了笑容,又“宝贝宝贝”地叫个不停。
其实,这两件事很相似,但是结局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处理的方法不同。
我认为,当孩子乱发脾气做错事的时候,不能置之不理,任其胡作非为,但是也要讲究处理的方式方法。
孩子犯错时,对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制止,而不是完全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但是孩子的情绪也需要抚慰,这样孩子才能很快平静下来,再去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孩子已经明白一些道理了,要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也要让他懂得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