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时代下的留学生,刚入学的时候上网课,我发现我们课程的汇报逻辑和本科不一样了,面对各路大神的各种神仙级别的汇报,刚入学的时候实在被“鞭打”得无所适从。
具体怎么个不一样呢?先看看下方的课程安排截图:
字小看不清没有关系,图片上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我们上课的workshop被分成横轴上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周(纵轴)有不同的汇报任务安排,最终每个小组要提交一份图册。
每周有汇报?这好办啊。当初还不懂汇报逻辑的我们,直接把每周调研到的数据和图片简单做一做,放进ppt里就开始念。
汇报完后,每个老师都有些面露难色,勉强说了一些好话后,就对我们提供了很多建议。
当时我们也不懂,直到轮到下一组,每个同学都被他们的汇报惊艳到。老师们也非常满意。到后面每次小组汇报,老师都抱着期待的眼神直接点名看他们的汇报。
后面仔细拆解了对方小组的汇报,终于发现了对方汇报的底层思维:以终为始。而我们的底层思维是什么呢?就是任务为始。
区别就在于:我们是按照每周做一个ppt汇报的目的去完成每周任务,对方是按照小组成果完成一个小图册的最终目标去完成每周任务。按照两个完全不同的目的做汇报,汇报的完整度和逻辑清晰度也大有不同。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只是把工作/学习分发的内容当成一个个任务,却因为忽视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中途会做很多无用功。
就像蒂莫西在《每周工作4小时》里说的:
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每周都拥有同样的7天。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以终为始实际上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它包含两层含义:
1)以最终结果为目标,在行动前定下每一步走向结果的工作内容。
2)以最终结果为标准,在行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所以,在调整自己的汇报方法后,我以上面两个原则对自己的学习路径重新做了调整。
第一点:我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情景下,我的目标已经很明显,就是要做出小册子。只有思考明白这一点,才能围绕目标列出你所要做的工作内容,进而抓住每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学习重点。
当第一点明确后,我开始根据目标调整工作方法。既然每周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汇报了,那么我就需要根据小册子最终要放的内容,对要付出的努力进行拆解。
比如说,既然最终成果是小册子,那是不是可以直接找往年的小册子案例进行参考,拆解别人的风格、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比如说,最终我们要做出一个世界范围的物流运输图,而且这个物流运输图不仅要在小册子呈现,还得在mapbox网页呈现,那是不是说明我的图不能仅限于简单地使用软件徒手绘制,而是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在GIS上进行分析、最后再导出在mapbox?
在这行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例如数据的查漏补缺等等,有不达到预期的地方就要及时修正。
不过在第一步的工作目标确认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做的每一步也只是在修修补补而已,大方向是基本不变的。
通过“目标导向型”方法来及时止损,我们小组的最终汇报效果没有太差,可以说在及格线以上。但是如果从头到尾一直贯彻“任务导向型”的工作方法来完成最终汇报,汇报效果肯定大不如人。
很多事情都是想着简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找准做事的底层逻辑,学会复盘,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顺手点个赞或者与我互动评论~我是花子君,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零的笔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