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OR毁灭?
――读《三体》(第一部)
一曲写给生态环保亦或人生悲喜的歌谣。
――题记
存在亦或毁灭?这是个问题。
曾经不只一次的地问过自己同样类似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感觉只要在某段时间对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答案时,无论思想还是工作都异常的活跃,思路更明,方向更清,动力充沛,干劲十足,当然效率也是特别地高。而当某段时间对这一问题地思考停滞甚至模糊时,继之而来的结果总是反向的。究其原因无非是在“为人”的哲学思考中,总有其阶段性。因而人生也就有了高潮与低谷。
存在还是毁灭?也是同样的道理。世界上的认识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其产生与发展往往不由我们人的思想所左右,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关系。因而比较欣赏一句话:存在即合理。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毁灭也是合理的。
对于浩瀚的人类历史而言,文明仅是证明我们存在的外显形式。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文明就要随之不断向前推进。科幻小说往往反映地是人对于未知世界(事物),亦或是对已知世界中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探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团土造人乃至上帝造人之说,人类在想方设法要解决“从哪来”的问题,各大洲古国文明的推衍为的是解决“到哪去”的问题,但对于“我是谁”似乎没有过多涉及。我是谁?是那个双腿蜕变成双手的猿人?还是从海洋里诞生的第一只有机物?当然这个思考距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有点遥远,那再看一个离我们很近的,经历了六年的小学生活之后,你能不能回答“我是谁?”;再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之后,你能不能回答“我是谁?”;又经过三年的高中生活,你能不能回答“我是谁?”;如果还是不能的话,我想在人生的每一个三年或五年的时间里,你是否能回答“我是谁?”“我是谁”不仅要答出你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爱好、个性、理想……这些标签式答案,更要能答出标签背后隐藏的答案。如姓名一问,包括了姓和名,就姓而言,你为什么是这个姓,它源自哪里;就名而言,你为何叫这个名字,它有无寓意?你是否真正懂得这个寓意?再如民族一问,想要回答它,看似极其简单的背后,是你真的了解你的民族代码含义吗?当我们遇到外族入侵、本民族荣辱存亡之时,你真地了解民族所意味的内涵吗?又如理想一问,是否感到特别空洞,许多人能够脱口而出,但我想说如果仅仅把理想概念化,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你的理想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吗?所以理想是用来实现的,而非空谈的,若只是空谈,那就让它毁灭好了。
当你把省略号里的所有内容都填充进去并且能够圆满解答的时候,你是否感觉自己存在的特别有价值。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一时间把所有的内容都填装完毕,因为我们总要给自己留下进步、成长的空间与可能性。省略号补充得越多,代表着你对自己的认知就越深刻,填充得越少不能说你就要毁灭,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而是说你可能存在的价值不高而已。
从人类站立起来,学会了直立行走,人的欲望就越来越多,要求就越来越多,不仅要会走,还要跑起来,因为只有跑起来才有更多获取食物的机会,才有更多生存下来的机会。为了生存,人除了奔跑,还在生活中学会制作工具,以便让劳动更有效率,这也是更好地生存。当生存的问题差不多解决了之后,人就想着如何才能生活地质量更高,于是人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人对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原本用于生活的器具演变成了装饰器。于是我们看到,森林被砍伐,树木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草原被开垦,因为要种庄稼,要烧制陶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种种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减少大气污染排放、退耕还牧、禁伐禁采……但世界的文明进步程度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进步稍快的地区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采取了掩耳盗铃之法,把污染源外迁,以为自己目力不及,污染便不存在了,并且公开谴责欠发达地区,是它们把世界环境搞得一团糟。一叶障目,换来的无非是眼前的暂时的清、静而已。
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并非无解的问题,需要的可能仅仅是我们能够有正视问题的勇气。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关于环保?关于人的成长?头脑很乱,信口而言,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