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3月13日
关于鄂教版里的《论语》篇,初次接触是在2015年春,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篇目,那时还是《论语八则》,当时读,三遍五遍也好,逐字逐句批注也罢,查阅各类资料也好,翻阅各类解读也罢,甚至朗读成诵也罢,恐怕,更多的局限于如何去讲?如何点出重点词句?如何让学生会读会翻会背会用?说到底,“应对性和功利性”多一些,虽然大多耳熟能详,自己真的去感悟者微乎其微。
2016年春,九年级学生的总复习,据考纲要求,《论语十二则》成了躲不过去的槛儿。于是,重拾七年级下教材,参照人教版以及考试说明,全篇朗读五遍之后,着手备课,尤其注重之前八篇之外的四篇,然后制作PPT,进行知识点梳理,制作各类考题,考自己也考学生,课上也算是口若悬河,俨然“术业有专攻”的姿态,实则,绝非如此。几番倒腾,或许,我心里也是应试成分居多,因此,三遍五遍读也好,诵也罢,多次重复,几经周折,困顿多余兴奋,好好的经典徒留满身的遗憾!
2016年秋,发现鄂七年级教版教材翻新,虽不上七年级,有幸得到一本语文味浓郁的新书,翻阅一遍,整的来说,变化很小,《论语八则》变成了《论语十二则》,看了看,读了读,也就没有过多在意。
摘录:《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去年,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真的不敢再愧对经典,于是,我翻出了大学时买的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制定了每天读2篇并争取背诵的任务。最后,虽然任务完成,只是,如今,会背的内容,屈指可数!不过,在阅读过程中,发觉自己缺的不仅仅是阅读量,恐怕还有阅读质!
如今,2017年春季,又是一年中考季,又将陪着学生走进《论语十二章》,只是,这一次,面对它们,我迟疑了良久,酝酿了良久。
拿到后,便轻声地读了读,确保字音、句读准确,又考虑到一些同学没有文本可读,便借助电子白板投影,让他们摘录或补充下来,又担心少数同学“打假”,便让他们对着自己摘录的内容,全班齐读了一遍。
周六拿出新教材备课时,读了读,背了背,用黑笔进行了部分圈点勾画批注,面对它们,突然,竟不知如何下手,似乎全然忘却,于是,只好搁置。
昨晚,于办公室,略微有些喧哗,因此,便不顾旁人眼光,轻声读了起来,一遍又一遍,也不知自己是否真的感悟深深,只是,又提笔批注了起来,理了理上课思路,然后又借助了一些网络资料、一些参考资料,进行补充批注,适当优化优化思路。至此,本该,放心了……
然而,心里依然不放心,于是,晚上回宿舍休息时,又拿走了教材,回到房子里,就“山高任我飞,朗读任我意”了,读了三遍,随后,用红笔进行批注、勾画,看着眼前这些文字,突然,平静了许多。
今日课前,又拿出来读了读,背了十二则语录一遍,又过了遍PPT,又整理整理了一下思路,走进教室那一刻,本该一如既往,平静如常……只是,那些东倒西歪的学生们,把十二则语录读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的样子,惹毛了我。
于是,要求全班起立,朗读,当他们读到第六则时,被我叫停,重来,他们懂我的意思,果然,第二次好多了,和他们一起读完,再问好,再请他们坐下。随后,找了9名同学的麻烦,没有书、也没有摘录,两手空空、两嘴随意,明确我的要求,下午课前,我要看到摘录的内容。其实,只是,想表明态度,对读书的态度,对经典的态度!
课堂上,朗读、讲解、背诵,进程很慢,只是,希望第二次学习,能慢慢咀嚼,能有不一样的体悟,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想,教材里的经典,如果只是以应考对待,或许是种亵渎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