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级共招了两个班,一百人左右。开学后又陆陆续续转来约二十名学生,这样每班就将近六十人了,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的。转来的学生中有镇长的儿子,也有村长的女儿,还有教师子弟,有工厂的,有剧团的,也有招待所的,学生性质复杂,水平参差不齐。除附近学生走读外,其他学生住校。宿舍是学校五十年代建的老宿舍,老式瓦屋,没有顶棚,地面是铺砖,疙疙瘩瘩。
床铺很简陋,根本就没有现在学生用的高低床,睡通铺,一个教室大小的宿舍,两排相向的对面铺,可以住三四十个孩子。各色各样的被褥,就像现在工地干活的民工住所。那时宿舍的卫生不好,由于睡通铺,经常招跳骚和虱子,每周学校扫一次,跳骚和虱子能扫一小簸箕。冬天宿舍中间有炉子,学生们经常到浍交河中捞鱼熬鱼汤,美味至极,河中的小虾一抓大把,洒上盐在窗台上晒干,是极好的小菜。
都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特别爱闹。两节晚自习后就睡觉,但是大多数同学回到宿舍都躺在床上睡不着,就开始讲故事,说怪话,打闹或者看小说。记得有位同学不知从哪儿找到了《少女之心》的手抄本,拆成单页传抄。可能是老师感觉到那几晚宿舍过于安静,来了个突然袭击,结果把几个同学抓了现行,可谁也说不出手抄本是从哪儿来的,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住校生只能一周回趟家,所以必须往学校带干粮。周六放学后,附近村的便成群结伙,一路回家,周日下午又背着干粮回学校。干粮一般都是带两天的馒头,再带些煎饼和咸菜,馒头容易长毛,所以要先吃,吃完馒头再吃煎饼。菜也是临走的时候炒一个带着,能吃两三顿,以后就只能吃咸菜了,咸菜也是从自家带,用一个罐头瓶装着,一般到了周三和周四,家里人才开始送最后几天的干粮。八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已开始好转,馒头不成问题。学校里有食堂,有时学生也从家里带粮食送到食堂,换点饭票。食堂里常年放着一个直径两米的大笼屉,负责给住校生蒸馍。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塑料网兜,把带来的硬馒头用网兜乘着放在笼屉内,开饭时就能吃上喧腾腾的馒头,待到食堂的师傅掀开笼屉时,满屋飘香。
学校过元旦杀了一头猪,做了好多猪肉卤面,有人吃了三大海味,结果给送到医院洗胃,全部洗出,出院后说可惜了那三大碗香喷喷的卤面。当时的生活虽然很苦,但吃什么都香甜可口,津津有味,学习也特别用功。此级学生为大交中学降为初中后首级学生,师资力量强,学生多为重返学堂,多数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氛围浓厚,再加上严格的教学管理,开放的办学方式,令好学者受益匪浅,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