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对教育越来越有兴趣;
🤔自从学了正面管教,开始给家长讲课;
🤔自从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
🤔自从我开始认真思考并写下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后;
我养成了一个观察周边家长对待孩子行为模式的习惯,有时候作为旁观者,我会觉得挺痛心的。
今天早上,走在我前边的是一个安静的小姑娘,背着小书包正要去幼儿园。走过一个台阶时,她没有“正常的”走下去,而是跳了一下,结果趴在了地上。还好,小姑娘没哭!
就在她摔倒的一瞬间,旁边的不知是阿姨还是老人“诶呦”了一嗓子,紧接着开始唠叨:怎么就不能好好走路...... 几句之后,小姑娘似乎反应过来了:
☢️“我不就是摔了一跤吗?没什么呀?
☢️“大人这么大呼小叫、大惊小怪的,原来摔倒是件很严重的事啊!
☢️“她说个没完,与其那么可怕,我怎么能不哭一哭呢?”
于是,像慢动作一样,小姑娘开始咧嘴,然后慢慢的发出了要哭不哭的声音。
故事还没有结束,这位照顾者这回拉紧了小姑娘的手,一边走一边继续着她的教育演说:
❌“摔倒了多危险啊!
❌“谁让你跳了!就该好好走路!
❌“你今天多亏穿了长裤,不然腿又要摔破了!
❌“你再跳,回头把脸也摔破了!”
且不说孩子的感受,我在旁边真是越听越害怕。
摔倒甚至擦破皮,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大人就这样通过唠叨、说教、恐吓,生生的把孩子好动的天性和探索的欲望给压制下去了!
国际教育与国内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探究”二字。讲求让孩子自己摸索,学校或家庭可以为他提供必要的环境,但是探索一定的孩子自己的功课,是不能被磨灭的。
就如很多外国育儿书籍会告诉你,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步期,家长要做的不是一路保护他不摔倒,而是把家里存在的潜在危险——尖锐的桌子角,容易倾倒的家具,等等——都过滤掉,然后安心的让孩子去探索、去闹、去跳。
没有什么比孩子天生的自由意愿重要!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就这么怕出状况呢?出点状况一会又能怎样呢?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什么状况都可能会出现的啊!
在我经常去的一家大型商场,我还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哇哇大哭,指着一个方向要过去,却被身边的照顾者使劲拉住,拉向另一个方向;或者是孩子哇哇大哭,被照顾者用言语威胁、恐吓,再不走我就如何如何。
我的孩子已经过了不听招呼哇哇乱哭的年龄,我甚至已经不记得他小时候我是如何和他周旋的了。但是凭借这些年的学习与体会,我总结出,但凡遇见孩子哇哇大哭,弄得家长心烦意乱的情况,十有八九是孩子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尤其是在商场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孩子好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你却逼着他只能朝一个方向走,不能停下来去探索一下那个引发他极度好奇心的东西。
就好比你第一次去国外旅行,却一路上不许你下车,只能老老实实坐在车上,按照安排好的线路“参观”一圈,你爽吗?你说,你们能不发生冲突吗?
还是那句话,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自由探索的欲望。大人已经浑浑噩噩了这么多年,对身边的事情早已习以为常,我们不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反而用我们的处事态度来要求他们。
新生儿就是要用嘴巴探知世界,幼儿就是靠触摸了解这个世界,即使到了小学的年龄,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不会有丝毫的减弱,他们靠体验来学习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际学校会采用IB的教学体系,IB即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光小学阶段这样学,到了中学阶段依然这样学。跟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完全不一样。
试问,如果家长从小就把孩子探知事物的好奇心给剥夺了,等他长大了,上学了,他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是分数?是排名?别开玩笑了!那只是拿来给家长看的,根本不是孩子心里想追求的。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真的是家长一辈子的功课。当然,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从孩子身上学来那么一丁点好奇心,我们也能活得更加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