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骑闯天路的启动仪式上,主持人这样介绍医疗团队:“下面有请济华骨科户外救援团队,医疗是赛事安全最重要的一支队伍,当然,闯爷闯妹们最好不要被他们帮助。”
然后,我们就笑了。在随后的赛事中,医疗组的帐篷/房间成了每天晚上选手们人声鼎沸的大本营。10天,243人次接受了医疗服务,覆盖77名选手和后勤人员。
而今年的成果,是38名选手完赛,完赛率80%,较之前两年的40%(2016年)和19%(2015年),是质的飞跃。
王粒丁,是赛前最不被看好的车手,大家觉得这个搞投资的24岁小伙子纯属玩票的。戴一顶老婆送的绿头盔,骑一辆他们公司投的“不死骑”,从适应性骑行开始,就稳稳地守在后几名。据说出发前有朋友开盘子,结果没找到押小王同学完赛的,只好作罢。
但是王粒丁有着投资人的素养----借力,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而最佳外部资源,就是运动康复团队。从适应骑行的第一个营地----折多塘,小王就预约了未来十天的VIP,每天赛后康复医学科王主任会亲自协助他完成肌肉和软组织放松,检查劳损点并作针对性的处理,以及克服与适应高原反应。
哪怕在海子山营地,海拔4400米的帐篷里,王主任也是先帮助小王完成了当天的拉伸放松,才亲自高反去晕倒了。
王粒丁的完赛,证明了非专业选手,在康复医学和赛事保障的支持下,也能实现骑闯天路的梦想。
专业选手的表现也进化了。从前半程出大事,进化到后半程出大事。
前两年主要是适应性伤害。2015年张准在第1天摔车,王永健在第3天失温;2016年秋风在第3天摔伤,航拍摄像师在第4天癫痫;都集中在赛事的前半程,主要是高原缺氧环境下的不适应。从第五天开始,随着对高原的适应,严重的医疗事件明显减少。
今年不一样,主要是疲劳性伤害。许多选手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提前到高原拉练,所以前半程只有贺丁丁撞马一个意外。但是从第四天开始,赛事节奏的加快和身体疲劳累积起来,开始了后半程的惊心动魄。
第四天,7名选手摔车,还不算太严重。
第五天,东达山口霞妹和宋开丽血氧低到70%意识模糊,杨小碧完赛后崩溃,戴珞和廖海森肺部感染,江东眼前发黑。
第六天,怒江七十二拐张准再次摔车,李翔干脆一头把汽车后窗撞得粉碎。
第七天,职业高手邓宏业爆发小宇宙,在松宗拼下了单站亚军,缺氧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右眼失明。济华骨科医疗组第一时间启动远程会诊,与河南省人医的眼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眼睛保住了。
第八天,杨龙发飙,冲线后虚脱。邓宏业、林国芽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
从前半程适应性伤害为主,到后半程疲劳性伤害为主,选手们的准备越来越充分、赛事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赛事水平在提高,守护生命更加挑战。
林国芽,哈工大自行车队队长,最帅的肌肉男。
在他帅帅的展示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替他担心了。因为,同等重量肌肉的耗氧量,是脂肪的20倍。
10月8日,适应性骑行,这位仁兄就率先头痛起来。有高反的原因,也有颈椎病的根底。我们知道,在高原,身体所有细微的弱项都会被放大。手法松解枕后肌群后明显缓解。
10月9日,继续头晕,测血氧正常,调节颈椎后缓解。骑自行车对颈椎有好处,但是每天骑上百公里的专业选手,颈部肌群也往往有劳损。
10月10日,手心脚心持续出汗,植物神经紊乱,针刺治疗后好转。
10月11日,头晕,调节颈椎。
10月12日,海子山营地,高反,肠胃不适,喷射状呕吐,无法脱离吸氧支持,连夜送到海拔低一些的巴塘去……
好漂亮的一身腱子肉啊。
然后,大家都看到了,每天赛事结束,国芽先生就静静地坐在医疗帐,或者自己做治疗,或者和他人聊聊天,或者什么都不做,坐一个静静的美男子。
当然,林国芽先生也很成功的完赛了,实现了骑闯天路的梦想。守护生命,是医疗救援的起点;放飞梦想,是运动康复的使命。
三年来,骑闯天路赛事在成长,户外救援中心也在进步。从第一年聚焦高反和创伤,第二年加入运动康复,到第三年加入疼痛管理。我们的使命也从“守护生命”----保障每个参赛者安全的回家,进化到“放飞梦想”----支持选手实现完赛的梦想。
ASPIRE to Excellence追求卓越,是CARF(国际康复质量认证委员会)的核心理念。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
济华骨科,是中国第一家通过CARF国际认证的运动康复医院,很荣幸与所有选手、组委会、媒体工作者以及朋友们共闯天路。巅峰赛事,极致梦想!
每一米都濒临绝境、每一秒都萌生放弃,是选手的征途,也是每一位创业者的心路。或许是共鸣,或许是共识,使我们每年都相聚在骑闯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