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089小时,第2020日
阅读《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从宇文氏对东魏(北齐)的进军路线和主攻方向来看,在建德五年发动灭齐之役之前,大举东征的路线基本上都选择了崤函山区的豫西通道,主攻目标是号称“天下之中”的洛阳,企图占领河洛地区,尤其是交通枢纽河阳三城,这样就能控制位于东亚大陆核心地带的十字路口和水陆冲要,北入上党,攻击晋阳;东出河北平原,直逼山东的经济、政治中心邺城;东南顺汴渠而下,到达江淮流域;南面可进兵南阳盆地,经过襄樊而抵江汉平原。
突厥不愿和北齐的精锐部队交锋。木杆可汗起初受到周使的蒙蔽,误认为齐国内乱,兵马衰弱,不堪一击,企图乘虚而入,捞取好处。但发现对方仍有较强的战斗力之后,立即采取了避战的做法,以免消耗自己的实力。
这一时期西魏(北周)的攻齐战略,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在主攻方向和进军路线的选择上犯有严重失误。尤其是建德四年伐齐之役。当时北齐政局混乱,奸佞当朝,库藏空虚,民不聊生。大将斛律光、高长恭先后被害,军事力量被严重削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周武帝判断已经到了出兵灭齐的时机。这场战役本来是可能一举成功的,但是武帝仍然沿袭过去的进攻战略,兵出崤函,直指洛阳
北周武帝发动灭齐之役,也是利用了河东的地位价值,由此出兵攻克平阳后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而北齐后期在防御周师东侵的军事部署上,始终沿袭旧的思路,只关注河洛地带,认为这里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故此在河阳、金墉城等地投入重兵固守,以待晋阳主力南下增援;对于河东方向的入侵,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镇晋州仅有八千余人驻守,比起河阳守军的三万人来,相差甚远。所以周师大军来攻,援兵尚未到达,城池就已陷落,从而引起了并州以南整个防御体系的崩溃,并且造成周师在汾曲反客为主、迎击齐军的有利形势。
东汉初年,刘秀于河内起兵,欲北收燕赵,即拜冯异为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兵众,以备更始政权的洛阳守将朱鲔、李轶前来进攻。
汉安帝永初五年( 111 ),关中的先零羌入寇河东,经温、轵侵至河内,朝廷亦“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以保障京师洛阳的安全。
杜预在西晋泰始十年( 274 )上奏,请求在当地建立浮桥,以克服风涛的危害。 [8] 但是此建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议者以为殷周所都,历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胡三省注此事曰:“殷都河内,周都洛,二代夹河建都,不立河桥,故以为言。”杜预则坚持己见,并得到晋武帝的首肯。至当年九月,河桥建成,为了庆祝这一空前盛大的工程完工,晋武帝率领百官临会,并向杜预祝酒曰:“‘非君,此桥不立也。’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在筑桥之后,形势即发生变化,遇到上述情况,若不在对岸设防,长桥一端就会被敌人控制;如果焚毁桥梁,重建时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所以,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在渡口附近筑城屯兵来保护浮桥的防御部署,相继出现了三城。
在河阳三城当中,北城是最先修筑的。北魏孝文帝在重建浮桥之后,又于北岸筑造了城池,遣北中郎将领兵镇守,属下有精锐的禁卫军——羽林、虎贲,以及迁徙而来的府户。 因此北城又称为“北中府城”,建立的时间是重建浮桥后三年。
黄河北岸一旦燃起大规模的战火,敌对势力即有可能南下孟津,威胁洛阳的安全;或者是截断河桥,使洛阳的魏军主力难以迅速渡河平叛。孝文帝修筑北中府城,是在孟津渡口设立了一座桥头堡,既可以阻滞敌人的进攻,保护河桥,又能够维系黄河两岸交通往来的通道,便于军队调动,其战略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隋、郑的洛阳防守来说,与黄河北岸的交通联络不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它的援兵基本上来自东方或南方,所以河阳在军事补给方面并不具有头等的战略价值。
李光弼的部署非常成功。叛军入洛阳空城后,掠无所得,若派兵西进、南下,又害怕河阳唐军袭其后路,反而陷入被动。《旧唐书》卷 110 《李光弼传》载:“贼惮光弼威略,顿兵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于河阳南筑月城,掘壕以拒光弼。
李光弼据守河阳三城,接连挫败敌人的进攻,取得的战果是多方面的。首先,唐军杀伤俘获了大批敌兵,并迫使叛将高庭晖、李日越、董秦等先后率领所部归降,严重削弱了敌手的兵力。
其次,史思明所率的叛军主力被牵制在洛阳一带,不敢大举西犯长安,“畏光弼掎其后”,使原来危急的形势有所缓和。再次,河阳防御战的胜利为唐朝政府争取了时间。如李吉甫所称:“陕州得修戎备,关隘无虞,皆光弼保河阳之力。
李光弼与史思明相持于河阳时,战局趋于稳定,并开始出现对唐军有利的形势。而唐肃宗与鱼朝恩不懂军事,轻信妄言,做出进攻洛阳的错误决策,造成邙山之役的惨败。三月,史思明率大军西进,欲乘胜攻入关中,至永宁发生内乱,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并引兵退回洛阳。如果不是这场事变,京师长安与关中将再一次受到严重威胁。
五代以降,我国的政治重心自长安、洛阳东移,主要水陆交通干线和大战的战场也转到太行山、外方山以东的华北平原、江淮平原之上;河阳三城与孟津桥渡的战略地位亦随之逐渐衰落,淡出中国军事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