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州的定慧院是一所古刹,苏轼被贬黄州后带领全家的第一个寓所就是这里,也因苏轼而名扬海内。当时这所古刹已几近荒废,作为一个犯官的住所,其条件可想而知。就是在这种条件和氛围下,苏轼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卜算子》。这首小令篇幅虽小,都见情见性,脍炙人口。
原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赏析
词的第一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上来就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境况,月是“缺月”,既然是“缺月”,那么月光自然也就不甚明亮,是昏暗的。桐是“疏桐”,疏桐也就是树枝稀疏的梧桐,树枝稀疏的梧桐,自然也就是缺少生机,生长并不茂盛的梧桐。“漏断”也就是指深夜,“人初静”是指作者自已的心情才稍微平静,可见作者是思绪繁乱难以入眠。这四个意象的叠加而形成的意境,给人的印象是昏暗而缺乏生机,心情繁乱难以入眠。而这样的意境,又正暗合了被贬后的苏轼对自己未来命运和前途的渺茫。情与景高度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善于造境和把握自己情感的苏轼。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一句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幽人”,一个是“孤鸿”。幽人就是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难以入眠,并在昏暗的月光下独自徘徊的作者。“孤鸿”就是指落单的大雁,大雁是成群迁徙的鸟类动物,那落单的大雁不外乎生病或者受伤,否则是不会脱离群体的。在中国文化中“鸿”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一是传递书信寄托情感,如我们长说的“鸿雁传书”,二是志向高远的象征。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此句中显然是指后者,将“幽人”与“孤鸿”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人既是鸿,鸿既是人,两者不可分割。这只受伤而落单的孤鸿正是造受打击排斥流放黄州的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孤高的品格突显出来了。
下阙开篇第一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作者在遭受打击虽然被贬黄州,但总算死里逃生,回首往事怎会不心惊肉跳,自己满腹的才华,满腔的热忱,一心要报效朝庭造福苍生的志向,却得不到帝王的认可和同僚的理解。这种孤独寂寞的感觉,用这一个“惊”字,一个“恨”字全盘托出。真可谓炼字矣!
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也可以说是另一个版本的的“平沙落雁”了,指受伤的大雁不肯在充满寒意的高枝上休息,只能到下面低凹的沙洲上驻足。这寒枝自然就是朝庭的象征,众所周知,沙基本是黄色的,这沙洲便是这贬之地黄州的象征。这一个“寒”字和一个“冷”字,完全表达了苏轼此时的心境。其实无论是在朝庭,在外放做官,还是被贬,总有一股寒意萦绕在苏轼心中,他前期的《水调歌头》中就有“高处不胜寒”之句,在《南乡子·送述古》中也有“一枕初寒梦不成”的句子。这“寒”,就是由于残酷的政治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造成的。这只受伤的“孤鸿”仅管筋疲力尽,暂时在冰冷的沙洲上休息,可总有一飞冲天的时候。在绝望中总还能看到希望。
这就是达观的苏轼,这就是于众不同的,苏轼的人生态度!